解试唐时科举的地方初试,相当于明清时代的乡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二《为等第后久方及第》:“当其角逐文场,星驰解试,品第潜于方于十哲、春闱断在于一鸣。”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举(贡举;试举) 闱(文闱;琐闱) 较文 场事 大比 奏名鹿鸣 锁院 科考 科试 科第 鱼龙阵 对科考的美称:荣科 科举时代为选拔武官而设的考试科目:武举 右科 科举武科考试:武考 武试 秀才选拔考试:县试 府一级的考试:府试 府考 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解试 在省城举行的考试:里试 乡试 乡科 乡选 乡贡 乡闱 大比 大考 春季举行的乡试:春试 春闱 春榜 春府 春选 秋季举行的乡试:秋试 秋闱 秋榜 秋战 清代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院试(院试考) 乡试会试的第一场考试:头场 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京试 京闱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 会闱 乡试、会试:桂林杏苑 皇帝在殿廷主持的考试:殿试 御试 廷试 廷对 辰选 选考 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取士:诏选 吏部对进士的考试:关试 对贵族子弟的考试:试胄 考试文章:试文 考对仗:试对 考生或考官入场:入围 科考结束:撤棘 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寸晷风檐 风檐寸晷 风檐刻烛 ☚ 考试 应考 ☛ 解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唐宋时期诸州府举人取得解送中央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唐代,经州县考试合格的举子,送往京师应礼部试曰“解”,故州县举行的考试称“解试”。另外还有国子监及学馆试亦属解试。宋代的解试包括州府试、转运司试(漕试)、国子监试、太学试等。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举人考试合格,即由州府、转运司或国子监、太学按解额解送礼部,参加省试。徽宗崇宁三年(1104),停解试,举人全由学校升贡。宣和三年(1121),复解试。又,明清时作为对乡试之别称。 解试 解试唐宋时期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唐宋时期诸州府举人取得解送中央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唐代州县官考试举人,将合格者贡送朝廷,称“乡贡”,又称“解试”。另外还有国子监及学馆试。宋代解试包括州府试、转运司试(漕试、牒试)、国子监试(太学试)等。宋初逐年举行,后大致每四年举行一次,嘉祐二年(1057年) 改为每两年一次,治平三年 (1066年)则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举人解试合格,即由州府、转运司或国子监等按解额解送礼部,参加省试。崇宁三年 (1104年),停解试,举人全由学校升贡。宣和三年 (1121年),复解试。明清时作为乡试之别称。参见“乡试”条。 ☚ 科举考试方法 漕试 ☛ 解试唐宋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唐制士人应县试合格后,再由州府进行考试,合格者即可发解,称为解试,每年举行一次。宋代解试包括州试、转运司试,学馆(太学)试等。每三年举行一次,合格者即由州、转运司或太学等按解额解送礼部参加省试。崇宁三年 (公元1104年)停州县解试, 应举者全由学校升贡。宣和三年 (公元1121年)恢复州解试,此后至宋末未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