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将其作为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我们的思想从传统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达到思想和实际的一致,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其中主要是指要从长期“左” 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
邓小平的 “解放思想” 理论首先指出了社会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特别是长期极左思潮带给人们的条条框框、“精神枷锁”对人的精神的禁锢作用,以及主观偏见、“有色眼镜” 对人的思想的错误导向,强调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条件,主体素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和思想路线结合起来,认为要做到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就必须解放思想; 如果不解放思想,沉浸于各种旧的条条框框之中,就只能 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和“思想懒汉”,也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从 “精神枷锁” 中解放出来,自己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才有真正的实事求是。因此,思想解放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思想解放又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体现。邓小平认为,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思想解放的核心只有一个,即使思想和实际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做到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内容主要地指从两个方面的精神束缚下解放出来,即: 首先,是思想要从习惯势力下解放出来,这些习惯势力一方面指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传统,主要是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如论资排辈、尽忠尽孝、个人崇拜、权力过分集中,不负责任等等都是它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也指长期影响我们党的极左思潮给我们造成的思维惯性,它也是一种新的习惯势力,成为了我们的 “习惯想法” 和 “老框框”。其次,是要从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一种思想定了型,拿这种定了型的框子去套一切东西就成了一种主观偏见,邓小平认为像我们过去说每一个错误的产生都一定有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历史根源的 “三根源” 提法由于长期影响我们就已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转化为了主观偏见。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上述传统习惯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但是,把思想从传统习惯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还不是思想解放的目的,我们解放思想是为真正地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发现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是思想解放的目的。因此,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这几者是一致的。
解放思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即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具备、不创造一定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思想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样的环境按邓小平的说法,就是要能让 “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于讲心里话,讲实在话。” 而要达到这样的环境,首先就要有一种民主的气氛,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这就是 “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其次,还必须有一个好的体制来作为解放思想的保证,即要从制度上来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再次,解放思想还必须有高度的马列主义水平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和掌握为其理论条件,要有分清是非功过的能力,敢于并且善于从理论高度来坚持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只有从根本上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解放思想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要真正解放思想除必须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❶解放思想不是随意的,而必须为实事求是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❷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维护安定团结和政治大局为前提;
❸解放思想一方面必须反对思想僵化,反对右的和“左” 的倾向持别是要消除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同时又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总之,中国人民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不解放思想不行,但解放思想不与实事求是相结合也不行。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将其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 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史书中,其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和治学态度。在中国民间用语中,实事求是也多指每一种老老实实的做人态度。对实事求是最早作出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使之内涵精义升华的是毛泽东。毛泽东说: “‘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经毛泽东改造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一个从事物本身来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的概念和范畴,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来概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在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实事求是提升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即 “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高度。实事求是是无产阶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它本身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要求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条件出发。邓小平这一思想有几重含义。
(1)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历史要实事求是,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去对待历史上发生的一切过程、现象、事件和矛盾。比如对毛泽东,邓小平就认为: “因为他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2) 对理论要实事求是。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 这就是要求把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的特色。
(3) 对历史条件也要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这就要求根据历史的新条件,新特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4) 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也要贯彻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不仅是世界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即唯物主义; 而且,它也是一种辩证的方法,可以转化为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的上述两重含义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其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的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一般原理的要求和反映; 它要求我们研究任何问题,干任何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则已经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且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和在与 “左” 右倾机会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的理论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要从党的发展,从中国革命的发展角度来把握这一思想路线 的实质。从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晶的实事求是到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
邓小平还为丰富和完善实事求是的内容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完整系统,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出 “解放思想” 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使实事求是的理论进展到一个新的层次;
❸深化了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明确了实事求是与彻底的唯物主义是一致的,坚持实事求是是必须抓大道理,抓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
❹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作为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思想,并把实事求是的方法贯穿于对中国社会各种事件的分析中;
❺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的重大意义; 等等。总之,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贡献是全面的,充满着丰富的内容,实事求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