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视网膜母细胞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shiwangmo muxibao liu一种原发于视网膜组织的恶性眼内肿瘤。本病发病很早,常于生后即被发现,7岁以后发病者极罕见。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瞳孔发白,有时反映出肿瘤表面的黄色光泽,尤其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中更易出现黄光反射,故又称黑蒙性猫眼(似从猫眼瞳孔内所发出的黄光),视力减退伴有斜视。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存活率可达85%,死亡病例多因颅内扩散及远处转移。治疗的首要目的是保存生命,其次是有可能时保存患眼的视力,但已达晚期需尽早做眼球摘除术,术后放置假眼球,并不断更换,以保持小儿眼眶骨的正常生长。因本病有遗传倾向与家族性,对患儿的同胞兄弟姐妹应早日进行眼底检查并定期复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死亡率可大大降低。 ☚ 室管膜瘤及室管膜母细胞瘤 中医儿科 ☛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系以视网膜内颗粒层,偶为节细胞层和外颗粒层为起源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多为3岁以下小儿,偶见于成人。本病习惯上分为眼内生长期、青光眼期、眼外蔓延期和转移期4个阶段,但临床病程进展非完全如此,其表现与病情损害相一致。本病需借助X线摄片、超声波检查、检验等检查确诊。本病需根据具体病情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年龄愈小预后愈差。 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的恶性肿瘤。与遗传有关,一般见于婴幼儿。早期出现眼球斜视,瞳孔内黄白色光反射称为“猫眼症”,继之眼球呈菜花样溃疡性大肿物突出眼眶。确诊后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是起源于视网膜的先天性高度发育的恶性肿瘤。多见于3岁以下。可单眼或双眼发病。临床分为四个阶段:即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及转移期。早期可见视网膜上有黄白色隆起,表面有血管,当生长突入玻璃体后,在瞳孔区可出现“猫眼”状黄光反射。瘤组织常沿视神经向颅内或通过巩膜向眼球外蔓延,晚期可经淋巴、血行转移至全身各器官。一旦确诊应尽早行眼球摘除术和放射治疗或化学疗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原发于视网膜组织的恶性眼内肿瘤。发病很早,有时生后即被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眼内出现黄光反射时(白瞳症),多半属于此病,单眼较多,但也有30~35%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得病,有时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病灶,起病最早者生后即已存在,但90%出现在3岁以前,虽曾报告各种年龄都可罹患,但7岁以后发生者已极罕见。由于各病灶生长速度不同,双侧患者可同时发生或相距数月至数年先后另眼再出现。6%病人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60~90%。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余为体细胞突变。病因尚不明,近来考虑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少数病人伴有D组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综合征。双侧病人约16%可发生其它部位肿瘤(如骨源性肉瘤)。双侧病人的后代约40~50%可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健康父母如有一个有瘤的子女,再生有瘤子女的机会约为6%;若已生两个有瘤子女,则可增至50%。 ☚ 母斑病 视网膜脱离 ☛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发生于婴幼儿,早期不易发现,大约50%患者因肿瘤发展出现白瞳症(leakocoria),瞳孔区呈现白色反光而为家长发现,约20%患者因肿瘤位于黄斑部视力障碍而表现为斜视。眼底镜下可见视网膜上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隆起的肿块,肿块表面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或出血,或伴有视网膜脱离。肿瘤团块可播散于玻璃体或前房中造成玻璃体混浊,假性前房积脓。肿瘤长大可引起眼内压增高,而表现为青光眼。晚期,肿瘤穿破眼球壁,表现为眼球表面肿块,溃烂或突出。肿瘤细胞可经视神经或眼球壁上神经血管的孔道向颅内或眶内扩展或经血循环全身转移导致死亡。临床上以早期治疗为主,必要时及时手术治疗。 ☚ 视网膜脱离 豹纹状眼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