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学研究经济实体适度规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又称经济规模学。 规模,泛指事物的规则、格局。经济活动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实体(如企业、公司、集团等)进行的,经济实体的规模又是由生产要素(资金、设备、劳动力等) 的数量决定的。经济规模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影响显著。 规模经济学以经济实体的生产要素集中程度为研究领域。研究的对象是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学科的任务是研究确定经济最佳(适度)规模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服务。 规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概括。从微观方面来看,是研究一个企业在单位时间内投入与产出的最优比例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对投入与产出的总量有直接制约作用,因此,揭示企业规模与投入产出的关系是规模经济学进行微观研究的主要任务。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研究生产力诸因素在一定领域内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合理规模及制约因素,研究各种不同经济规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揭示经济结构规模的发展趋势,寻求建立最佳经济规模的主要原则和政策,以保证社会生产循序的、持久的、按比例的稳步发展。 规模经济学应该注意研究下列几个问题:决定经济规模的因素;经济规模的经济效果(包括最优规模,合理规模、可行规模); 衡量经济规模的指标体系; 规模结构; 规模经济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等。 社会经济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要素构成的,因此,从规模体系来看,大致从如下序列来考察:(1)生产设备规模,它是决定企业规模的基本因素; (2)企业规模,它是反映生产力诸因素密切结合和有效运转的基础规模; (3)经济联合体的规模,它反映着经济诸因素的聚集程度和企业间的纵向联系; (4)城乡规模,它反映着生产力的地区布局和企业群组合的横向联系,是生产力布局的宏观规模经济结构问题。 规模经济学还要考察厂内规模和厂外规模以及二者的联系。厂内规模主要研究当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时,产量是否随之增加,单位成本费用的降低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厂外规模主要考察市场规模、资源规模、能源规模、运输规模等问题。企业规模必然要受这些厂外规模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只有在厂内规模与厂外规模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地确定一个企业的规模及其经济效益。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够从宏观上,从全社会范围内研究经济规模以及规模效益的综合衡量。因而,规模经济学的研究直接与国民经济计划相联系,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学还要从动态的角度,对经济规模结构作出判断和预测。只有在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规模经济,才能为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规模经济学的思想在亚当·斯密那里就有专门论述,他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大规模工场生产在专业化、分工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分工协作以及机械化大规模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等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特别是他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阐发的思想,为规模经济学进行宏观规模结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很重视规模经济学的研究,但其重点只能放在企业微观规模上。在萨缪尔森主编的《经济学》中,就有“规模经济效果”的分析,并论证了企业“规模的收益递减”与“规模收益递增”的关系。 规模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经济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正确地选择经济实体的适度规模,以保障收到最佳经济效益;它可以为人们在考虑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合并或联合时提供决策依据; 它还有助于人们对市场构造进行分析,并由此确定有关的方针和政策,如对垄断程度或资本自由流动范围的限制等。 在我国,规模经济学还处在酝酿阶段。近年来,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出研究规模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创立我国的规模经济学,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一个共同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