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灯与猜灯谜
这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由古代元宵张灯发展而成的习俗。
张灯与灯笼 元宵节张灯的缘起,众说纷纭。一说始于汉武帝时。传说有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因思念父母而不得脱身,欲寻短见时被东方朔撞见。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出策成全元宵,制造出火神君要火烧长安的紧张空气,同时献策汉武帝,要宫廷男女在十五日夜一律外出避灾,并在大街小巷、门庭屋宇都挂上红灯。这样,宫女元宵出来观灯得以与父母相见,而且也留下了正月十五放灯的习俗。一说始于汉明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𣲂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法,根据《僧史》“西域腊月晦日,名大神变,烧灯表佛”的记载,敕令在元宵节点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于是元宵张灯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此外,还有起于西汉“祀太一”的说法等。
根据考察,张灯起源于古代驱逐疫鬼的傩仪式上的火把。从火把到张灯,中间的必要环节是灯笼的发明。初时因灯笼稀有,未能用于灯节。到了唐代,灯笼制作迅速发展,有了山灯、水灯、灯轮、灯树、灯楼等。宋代,又有以五色玻璃,甚至白玉制成的各种各样的灯,其中尤以安徽新安的“无骨灯”更具特色。因其骨架用玻璃制成,点燃后,看起来明亮无骨,由此而得名。
灯笼品种的增多,制作技艺的提高,再加上朝廷的大力提倡(如唐玄宗曾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30间大的灯楼;宋朝为了鼓励人们观灯,规定“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于是灯笼经过了由宫中悬挂,发展到京师达官显贵府第门前悬挂,再到民间富户悬挂,而后向民间百姓普及的历程。由此,元宵灯市应运而生。
放灯时间与灯类 明确规定放灯时间的是汉明帝,规定放灯一天。唐代以后,规定放灯时间不断增多,唐玄宗规定3天,北宋乾德五年,增至5天(起于十四,止于十八),南宋淳祐三年增至6天(起于十三,止于十八),明太祖朱元璋又增至10天(起于初八,止于十七)。到了清代,太祖又规定放灯时间减为3天,民国时期也为3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现代,各地赏灯时间不一,有一天的,有两天的,也有3天的。安徽各地放灯的时间有6天、5天、4天、3天不等。放灯6天的如屯溪(正月十三到十八)、天长(十三试灯、十五正灯、十八落灯)、长丰(十三试灯、十五正灯,直至十八)等,5天的如青阳(十二起灯,十六圆灯),4天的如铜陵(十三至十六为灯会),3天的如全椒(十三上灯、十四玩灯、十五闹花灯)、怀远(十四亮灯、十五正灯、十六残灯)、巢湖市(十三试灯,十五辞灯)。
安徽灯类繁多,不下百种,有龙灯、狮子灯、走马灯、西瓜灯、麒麟灯、莲花灯、金蟾灯、鲤鱼灯、蚌壳灯、兔子灯、官灯、火箭灯、卫星灯等,其中以绩溪山区的飏灯和淮北的面灯较有特色。
绩溪的飏灯 飏灯,意为能飞扬升空的灯,类似现在的热气球,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只小灯组成。大灯的形状象只倒置的尖底、凸肚、缩口的大瓮子,口部牢牢地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的象蜘蛛网样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就是简易的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下面悬挂一挂百响鞭炮,一盏盏小灯等距离地系在一条细绳上,组成灯串,它的一头拴在大灯下面。放灯时,由“飏灯头子”指挥,一人持竹竿挑起灯顶,4人托着腰身,两三个放灯老手搭放燃料(松香片、废橡胶、猪油与棉纱捣成的团子之类);所有小灯排列地上,每10只由一人负责照应。先点燃灯络上的燃料,浓烟热气窜入灯内,灯身被热浪熏得绷紧,顶部渐渐凸起,并开始摇晃。这时,所有小灯里的蜡烛也迅速点亮。当持竿人轻轻抽去竹竿后,大灯便借助热气的浮力徐徐上升,一盏盏小灯也被牵引着陆续提升上去。这时,人们欢声雷动,手舞足蹈,更多的观众则燃放鞭炮助兴。当飏灯升到一、二百米时,每只小灯下悬挂的百子长鞭便迅速被引线点燃,一时间火星迸发,响声不断。飏灯最初是垂直上升的,几十只小灯形成一条垂直的尾巴。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因受气流的影响,飏灯慢慢呈斜垂状向天边飘去,原来的长串小灯,仰望就象一条火链。最后,燃料烧尽,蜡烛成灰,飏灯便不知去向了,当地民谣说:“飏灯飏灯,挂在空中;飘过昌化,无影无踪。”当地规定:“遍地积雪,才放飏灯”,所以有些年份不能在元宵节放灯,便提前或推迟两三天。放灯的理想场所是村外雪地。
淮北的面灯 面灯是淮北的特产,各地多以豆面和麦面蒸制而成。濉溪人在节日的前几天,家家用豆粉掺合面粉蒸成面灯,并按家人属相蒸上“龙、狗、鸡、兔”之类。晚上,各家用草茎缠上棉花插在面灯中间作为灯芯,加上少许食油点燃,放于门旁、灶间、粮仓之处,此外,每人还有一盏放在床头。萧县面灯通常一人一盏,另外蒸有龙灯,做成龙形,头上有窝窝,可以放油,点后放在粮囤上,点毕留等二月二吃。有的蒸成十二月灯,灯边捏一记号。一月一捏,点后,哪一月灯燃得旺,预示那个月运气好。宿州市农家蒸面灯,捏一朵花者为一月,两朵花者为二月,依次蒸第12盏灯为十二月。固镇在晚上点燃面灯(有月灯、各种属相灯等),用筛子端到家前院后照一遍,然后把龙灯放在麦囤上,鸡灯放在鸡圈上,其余放在大门两旁。砀山则在灶君前点面灯问卜年成丰歉,即灯芯快燃完时,如现出象棉花瓣状的红色灯花,则预示秋后棉花将获丰收;灯花若象谷穗、秫穗,秋后五谷杂粮就能丰收。但萧县、固镇新丧之家不准蒸面灯,其面灯多由邻人赠送。萧县、砀山的蒸面灯一直要吃到“二月二”。
猜灯谜 元宵夜晚,安徽各地都兴观灯。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扶老携幼,外出观灯,在欣赏各种彩灯的同时,也观赏舞龙、舞狮子、跑旱船、民间小戏等。但一般有文化的人却喜欢猜灯谜。灯谜又称“灯虎”,猜灯谜就叫“射虎”或“打虎”,由古代的隐语演变而来。南宋时,人们将谜语列为元宵节的游戏方式,将写就的谜语条子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上供人猜射。《武林旧事》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时京浑语,戏弄行人。”为了便于猜射,谜面上往往注明用什么格,起提示和启发作用。由于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不下几百种,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流传最广而至今还广泛使用的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谐音格、求凤格等。年轻人则常趁观灯机会谈情说爱,互吐真情。但淮北一些地方则忌闺女看娘家灯,例如萧县、濉溪、固镇、太和、灵璧、怀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