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斋
原为静宜园别垣之正凝堂,嘉庆年间改名见心斋。其前身是明代一座私园,乾隆利用其废址扩建成一座精致的小园林。园依地形划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建筑围合的水景为主,西部地势较高,则以建筑结合山石的庭院山景为主体。一山一水形成对比。东部水面呈椭圆形,绕以游廊,粉墙漏窗极富江南水庭情调。正厅见心斋西北侧以曲尺游廊连以楼房,是登临西部的交通枢纽。水池东建一方亭,可观赏西岸全景。园正门在水池北,入门为小庭院,点缀花木山石,经临水过厅而豁然开朗,水景在望。西半部建筑物较集中,一组不对称的三合院居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合院北侧为两层的畅风楼,是俯瞰园景和园外借景的观景点。南侧和西侧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为中心,点缀少量山石及大片树木。循蹬道沿南墙而降,穿过南厢房下的一组叠石假山,便到达园的南门。见乾隆《静宜园记》、《日下旧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