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见利思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反义成语 >

见利思义;见利忘义

 见利思义 见到财货等利益,就想到道义。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常作谓语、定语,亦作宾语等。
儒家文化主张“义以为上”,要求“见利思义”。……由此可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注重道德的价值取向了。(司马文杰《文化价值论》第九章)例如在早期儒家那里虽然讲“义为至上”、“见利思义”,但是他们还是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价值。(司马文杰《文化价值论》第九章)
见利忘义 见到财货等利益就忘掉了道义。语本《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常作谓语,亦作定语等。
那些制造假商品案的犯罪分子,正是吸食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鸦片”,才干这种见利忘义、伤天害理的卑鄙勾当。(郭飞、张忠任《由假商品案引起的思考》)大利所在,见利忘义的人非互相残杀不可。(金庸《碧血剑》第十四回)
  • 上一篇:嫁祸于人;引咎自责
  • 下一篇:见利忘义;见义勇为

“见利思义”注释、译文和感悟 - 可可诗词网

见利思义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宪问》十二)
 注释
 ①授:给出。②约:贫穷、困顿。③成人:成为一个人物。
 【译文】
 孔子说:“倘若见到利时还能想到义,遇到危难还肯于舍命,长期穷困却还不忘平生的诺言,(那他)还可以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感悟
 事事都做到见危舍命、一诺千金,可能比较难;但是做到见利思义,遇到有利可图时想想它的正当性,则是应当的、可行的。

见利思义 - 可可诗词网

见利思义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

鉴 赏

成人,即成就一种君子的人格。孔子以为,完美的人格离不开礼乐的熏陶,如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之清心寡欲、卞庄子式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他还从义利之辩的角度,提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在孔子看来,君子人格的造就,并不只是局限于心性的修炼和道义的坚守,还要在实功事利的追求中,仍能遵循和信守道义的原则,即使面对危险境地也能勇于承担责任,虽长处困顿亦不忘平时许下的诺言。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确认了“见利思义”才是君子人格的一项基本标准和培养原则。可见,片面地从纯道义论立场上理解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理念,不能真正契入孔子话语的本意。

诚然,孔子有许多关于“义以为上”的道义论思想。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又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强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声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以至他的学生都觉得“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但孔子毕竟不是单纯的道德学家,作为一个富有经世致用精神、怀抱救乱治平之志、敢于直面社会人生的仁人和智者,他有救世改良的使命感和重民、惠民、富民、教民的责任心,在张扬道义信念的同时,并不排斥实功事利的追求和富贵欲望的企及。他在合理设计义利关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的方面,凸显了君子人格的立体性和丰富度。

其实,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还有许多关于功利关切、富贵追求的言语,如他直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他又申明: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显然,《论语》宣示了孔子一个强烈而执着的理念: 只要合乎道义,手段正当,追求富贵理所当然,脱贫弃贱当义无反顾。所以,《论语》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子张》)又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其确认的“见利思义”原则,应该说是反映了孔子的心声,昭示了原始儒家义利之辩的真精神。

实际上,“见利思义”的观念,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鲜见。《国语·周语》就记载有“言义必及利”的命题,后来的孟子虽言必称尧尧,重在阐发性善、养气之论,以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但他同时指出: “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又强调“明君制民之产”(《梁惠王上》),主张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私人恒产,作为推行道义、落实仁政的经济基础。而荀子直接提出“以义制利”(《正论》)的命题,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更是把孔子的“见利思义”理念的深刻含义进一步阐明了。

至于汉代董仲舒所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及宋代理学家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应该说对孔子“见利思义”理念的解读失之偏颇。难怪宋代的事功派儒家要对此作争论、批判,而明清之际的启蒙儒者更是通过对理学、心学作“悔过自新”(李二曲语)式反思,进而重扬先秦儒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更是在义利结合、理欲统一的基础上,接续孔子“见利思义”的观念,发展了儒家的义利之辩。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正承担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正失衡、道德人格危机等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从先哲孔子“见利思义”理念的思想遗产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见利思义 - 可可诗词网

见利思义

[十四·十二]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鉴赏〕 成人,即成就一种君子的人格。孔子以为,完美的人格离不开礼乐的熏陶,如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之清心寡欲、卞庄子式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他还从义利之辩的角度,提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在孔子看来,君子人格的造就,并不只是局限于心性的修炼和道义的坚守,还要在实功事利的追求中,仍能遵循和信守道义的原则,即使面对危险境地也能勇于承担责任,虽长处困顿亦不忘平时许下的诺言。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确认了“见利思义”才是君子人格的一项基本标准和培养原则。可见,片面地从纯道义论立场上理解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理念,不能真正契入孔子话语的本意。

诚然,孔子有许多关于“义以为上”的道义论思想。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又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强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声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以至他的学生都觉得“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但孔子毕竟不是单纯的道德学家,作为一个富有经世致用精神、怀抱救乱治平之志、敢于直面社会人生的仁人和智者,他有救世改良的使命感和重民、惠民、富民、教民的责任心,在张扬道义信念的同时,并不排斥实功事利的追求和富贵欲望的企及。他在合理设计义利关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的方面,凸显了君子人格的立体性和丰富度。

其实,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还有许多关于功利关切、富贵追求的言语,如他直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他又申明: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显然,《论语》宣示了孔子一个强烈而执着的理念: 只要合乎道义,手段正当,追求富贵理所当然,脱贫弃贱当义无反顾。所以,《论语》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子张》)又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其确认的“见利思义”原则,应该说是反映了孔子的心声,昭示了原始儒家义利之辩的真精神。

实际上,“见利思义”的观念,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鲜见。《国语·周语》就记载有“言义必及利”的命题,后来的孟子虽言必称尧尧,重在阐发性善、养气之论,以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但他同时指出: “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又强调“明君制民之产”(《梁惠王上》),主张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私人恒产,作为推行道义、落实仁政的经济基础。而荀子直接提出“以义制利”(《正论》)的命题,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更是把孔子的“见利思义”理念的深刻含义进一步阐明了。

至于汉代董仲舒所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及宋代理学家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应该说对孔子“见利思义”理念的解读失之偏颇。难怪宋代的事功派儒家要对此作争论、批判,而明清之际的启蒙儒者更是通过对理学、心学作“悔过自新”(李二曲语)式反思,进而重扬先秦儒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更是在义利结合、理欲统一的基础上,接续孔子“见利思义”的观念,发展了儒家的义利之辩。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正承担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正失衡、道德人格危机等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从先哲孔子“见利思义”理念的思想遗产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见利思义;见利忘义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见危授命|~,不忘诚信|~,可立于不败之地。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看见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这些家伙,~,尽干整人害人的事情。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

看到财物时,要想到道义。

☚ 合情合理   礼门义路 ☛
道义

道义

恩义 天理
品行,道义:行谊
恩情,道义:惠义
气节,道义:气义
崇高的道义:高谊
合乎道义:中道
 为人宽怀,行为合乎道义:大仁大义
轻视财利而看重道义:轻财重义
以道义为重:重义(重义气) 急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见利思义 居利思义 见得思义
遵守道义:遵道秉义
遵循道义:由义
顺从道义:顺道
避开嫌疑,固守道义:避嫌守义
强盗有时也讲道义:盗亦有道
(道德和义理:道义)

☚ 道义   不讲道义 ☛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Jianlisiyi

儒家提出并强调的一种道德规范。意即:在见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德原则。在儒家看来, “义”是指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应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 “利”指个人私利、私欲,如富贵利禄。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说的是看见利益时想到是否符合道义, 遇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穷困时不忘自己一生的志言,就可成为仁义之人了。儒家认为这是君子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它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把“义”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在中国的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 重义轻利   自强不息 ☛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think of righteousness in the view of gain
❍ ~,见危授命,久要不志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The man,who in the view of gain,thinks of righteousness; who in the view of danger,is prepared to give up his life; and who does not forget an old agreement however far back it extends:—such a man may be reckoned a complete man.

见利思义jian li si yi

remember what is right at the sight of money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解义】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应想到合不合道义。
【用法】廉洁自守者,可用此语。
【例句】你尽管放心,他这人一向~。
【反义】见利忘义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看到利益相关时,要想到是否合乎道义。《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义:正义,道义。见到某种利益,应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张晨《文学传统中的生命旨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本身就起着‘~’精神示范的作用。”
〔出处〕《论语·宪问》:“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近义〕舍生取义 急公好义
〔反义〕见利忘义 利令智昏
〔连用〕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见利忘义jiàn lì sī yì;jiàn lì wàng yì

见利思义 见到财货等利益,就想到道义。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常作谓语、定语,亦作宾语等。
儒家文化主张“义以为上”,要求“见利思义”。……由此可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注重道德的价值取向了。(司马文杰《文化价值论》第九章)例如在早期儒家那里虽然讲“义为至上”、“见利思义”,但是他们还是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价值。(司马文杰《文化价值论》第九章)
见利忘义 见到财货等利益就忘掉了道义。语本《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常作谓语,亦作定语等。
那些制造假商品案的犯罪分子,正是吸食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鸦片”,才干这种见利忘义、伤天害理的卑鄙勾当。(郭飞、张忠任《由假商品案引起的思考》)大利所在,见利忘义的人非互相残杀不可。(金庸《碧血剑》第十四回)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见利思义
jian li si yi
【见利忘义】 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源出《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源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例﹞ 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三国·蜀·诸葛亮:《心书·谨侯》)

见利思义jiànlì-sīyì

看到财货利益,首先想到如果去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称赞人在道德上十分自律。参见“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见到利益时,先要想想是否符合道义。意谓人生以道义为重。也作“见得思义”。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解义】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应想到合不合道义。
【用法】 廉洁自守者,可用此语。
【例句】 你尽管放心,他这人一向~。
【反义】 见利忘义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利: 利益,好处。义: 道义。碰到好处,先想一想该不该得到,是不是合理。张晨《文学传统中的生命旨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本身就起着‘~’精神示范的作用。”

见利思义jian li si yi

看到财利时,要想到道义。形容人毫无贪欲,廉洁自守。
【也作】居利思义
【近】见义勇为洁身自好
【反】见财起意见利忘义

2H23【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看到有利益,先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

见利思义jiànlì-sīyì

〔连动〕 看到财利就顾及到道义。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三国蜀·诸葛亮《将苑·谨候》:“四曰廉,~也。”
△ 褒义。多用于表示人的为人处事方面。
【近义】一毫不取 舍生取义 轻财重义 临财不苟
〖反义〗见利忘义 见财起意 见钱眼开 临财苟得

见利思义jiàn lì sī yì

利: 好处。义:道义。即见到好处时要想到道义。《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