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行漫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行漫记》《西行漫记》
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朋友。1928年22岁的斯诺来到上海,当时正是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目睹了1932年的淞沪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他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线,于1936年6月至10月进入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1936年10月他从陕北返回北平,为粉碎当时“赤匪”的神话,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夜以继日地坐在打字机前,详尽地记述了他的陕北之行,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优秀报告文学巨著《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美国著名作家塔其曼指出,此书“开天辟地,首次向全世界报告了中国红军英勇的长征,刻画了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描述了他们的信念、目标和生活。极大地鼓舞了三十年代那些惧怕抵抗法西斯的人们”。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说,《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板。也有人说,《西行漫记》采取报告文学的手法,有事实,有艺术,场面壮阔,纵横呼唤,又带传奇色彩。它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一二十位红军领袖人物作了肖像画式的描述,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地点染出红军万里长征的壮阔画卷。甚至有人称它是“二十世纪一个古老民族用血与肉写出来的史诗”。作者斯诺却认为:“凡是这些——指《西行漫记》,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在斯诺紧张的写作过程中,他的夫人海伦·斯诺一直协助他打字、校对,翻译他从苏区带回的各种文字资料。海伦·斯诺还在1937年4月亲自去延安,为斯诺的写作补充了许多最新材料。特别是关于朱德的生平和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根据这些材料,她写成了《红色中国内情》,即中译本《续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1937~1938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用复社的名义出版,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没有采用原书名,而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名一直沿用至今。今译本于197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西行漫记长篇报告文学。埃德加·斯诺著。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到陕北苏区进行实地采访。回到北平后,他在英、美等报刊上作了报道,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和中国革命历史及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斯诺在报道中,怀着极大的热情记叙了红军和苏区的战斗生活,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的真实形象。本书于1937年汇集成册,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发表后风行世界各国。中译本于1938年在上海改为现在的书名出版。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1937年英文版,原名《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译成中文出版,为便于在沦陷区、国统区发行,改名《西行漫记》。197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又出版了董乐山据英文原版的重译本。斯诺是第一个到陕北根据地采访的外国记者。1936年6月冒险前往红区,从7月到10月,进行了3个多月的深入采访,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中共和红军的领导人,和红区的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进行接触,了解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拍摄了一批珍贵的照片,最后写成此书,第一次忠实、生动、翔实地向世界和中国人民报道了红色根据地的实况,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为中国共产党宣传了统一战线的主张,引起了各阶层群众及国内外各派力量的注意,吸引了大批青年读者奔向延安。 ☚ 西江日报 西京日报 ☛ 《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Edgar Parks Snow)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