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调
戏曲声腔。皮黄腔之一种。或谓即甘肃调,亦谓即襄阳腔。其名最早见于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谓甘肃调曰西皮调。”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也认为甘肃调即“今所谓西皮调也”。此腔源自甘肃。也有脱胎梆子腔之说,见欧阳予倩《京戏一知谈》:“由梆子变成襄阳腔,由襄阳腔变成西皮”;“湖北人习惯于称唱词为‘皮’,所谓‘西皮’可能就是说从陕西或山西来的曲调”。其板式有导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旋律变化较大,唱腔较为流畅,宜于表达激昂慷慨,欢快雄壮场面。与二黄腔结合被称为皮黄腔,又名南北路。今京剧、汉剧、湘剧、祁剧、粤剧、桂剧等剧种中多用其调。参见“皮黄腔”、“甘肃调”、“襄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