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西游记辞典︱历代各家对《西游记》评论选摘 历代各家对《西游记》评论选摘 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克之理, 玄门修炼之道。 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 能读是书者, 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 何境不通? 何通不洽? 而必问玄机于玉匵, 探禅蕴于龙藏, 乃始有得于心也哉? 至于文章之妙, 《西游》、 《水浒》实并驰中原。 (明)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 小说家以真为正, 以幻为奇。 然语有之: “画鬼易, 画人难。 ” 《西游》幻极矣。(明) 张誉《北宋三遂平妖传序》 《西游记》曼衍虚诞, 而其纵横变化, 以猿为心之神, 以猪为意之驰, 其始之放纵, 上天下地, 莫能禁制, 而归于紧箍一咒, 能使心猿驯伏, 至死靡他, 盖亦求放心之喻, 非浪作也。(明) 谢肇浙《五杂俎》卷十五 盖《西游记》, 作者极有深意。 每立一题, 必有所指, 即中间斜[科]诨语, 亦皆关合性命真宗, 决不作寻常影响。(明) 盛于斯《休庵影语·西游记误》 说书一家, 亦有专门, 然《金瓶》书丽, 贻讥于诲淫; 《西游》、 《西洋》, 逞臆于画鬼。 无关风化, 奚取连篇?(明)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 《西游记》一部定性书, 《水浒传》一部定情书, 勘透方有分晓。(明) 吴从先《小窗自纪》卷一·杂著 后人有《西游记》者, 殆《华严》之外篇也。 其言虽幻, 可以喻大;其事虽奇,可以证真;其意虽游戏三昧,而广大神通具焉。(清) 尤侗《西游真诠序》 《西游》为证道之书, 丘长春借说金丹奥旨, 以心风意马为根本, 而五众以配五行, 平空结构,是一蜃楼海市耳。此中妙理,可意会不可言传, 所谓语言文字, 仅得其形似者也。(清) 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 《西游记》是一部悟书, 《金瓶梅》是一部哀书。(清) 张潮《幽梦影》 予幼读《西游记》, 见其奇奇怪怪, 忽而天宫, 忽而海藏,忽说妖魔, 忽说仙佛, 及所谓心猿意马, 八戒沙僧者, 茫然不知其旨。 ……乙丑年, 由都归省, 值呈《安天会》, 触目有感, 恍然自悟曰: “是矣, 是矣, 予今而知《西游记》矣, 予今而并知作《西游记》者之心矣。 ” 自古圣贤,悲悯后世,为之著书立言,不一其旨, 而其心总欲人归于至善也。故孔子之赞《诗》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 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 亦一言以蔽之, 曰: “只是教人诚心为学, 不要退悔。 ”此其大略也。(清) 张书绅《西游记总论》 《西游》一书, 古人命为证道书, 原是证圣贤儒者之道。至谓证仙佛之道, 则误矣。 《西游》一书, 其事则极幻, 其意又极隐。 若再不明白解说, 深文浮衍, 读者愈疑而莫知从入之处矣。是以开解处, 只求明白爽快, 即使三尺之童子, 读之亦显然易知。 方上不负前人之作, 下有裨于后之学者也, 良多矣。 游字即是学字, 人所易知; 西字即是大字, 人所罕知。是“西游” 二字, 实注解 “大学” 二字, 故云《大学》之别名。 人必于此二字, 体会了然, 全部文义, 则自不难晓矣。 《西游》每笔必寓三意: 其事, 则取经也; 其旨, 乃《大学》也;其文, 又文章也。 《西游》一书, 自始至终, 皆言诚意正心之要, 明新至善之学, 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 《西游》一书, 不惟理学渊源, 正见其文法井井。 看他章有章法, 字有字法, 句有句法, 且更部有部法, 处处埋伏, 回回照应, 不独深于理, 实更精于文也。 一部《西游记》, 以东字起, 西字终; 始于万花店, 结于婆罗蜜: 此所以为花果山, 而遂名为《西游记》也。(清) 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 窃拟我祖师托相作《西游》之大义, 乃明示三教一源。故以《周易》作骨, 以金丹作脉络, 以瑜珈之教作无为妙相。(清) 张含章《西游正旨后跋》 一、 《西游》立言, 与禅机颇同。 其用意处, 尽在言外。 或藏于俗语常言中, 或托于山川人物中。 或在一笑一戏里, 分其邪正; 或在一言一字上, 别其真假。 或借假以发真, 或从正以劈邪。 千变万化, 神出鬼没, 最难测度。 学者须要极深研几, 莫在文字上隔靴搔痒。 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 《西游》取真经, 即取《西游》之真经。 非《西游》之外, 别有真经可取。是不过借如来传经, 以传《西游》耳。 能明《西游》, 则如来三藏真经, 即在是矣。 知此者, 方可读《西游》。 一、 《西游》大有破绽处, 正是大有口诀处。惟有破绽, 然后可以起后人之疑心, 不疑不能用心思。 此是真人用意深处, 下笔妙处。(清)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 《西游》, 寓言也, 如《易辞》焉, 如《南华》焉, 弥纶万化, 不可方物。苟非达天德者, 孰能识其源流哉?(清) 王阳健《西游原旨跋》 《西游记》一书, 为长春邱真人所著。世传其本以为游戏之书, 人多略之, 不知其奥也。(清) 含晶子《西游记评注自序》 《西游记》一书, 出悟一子手, 专在养性修真, 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所历三灾八难,无非外魔。其足以召外魔者,由于六贼;其足以制六贼者, 一心而已。 一切魔劫, 由心生, 即由心灭。 此其全书之大旨也。(清) 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 《西游记》及《封神演义》, 神怪小说中之杰作也。其思想之宏阔奇伟, 实令人惊服。(清) 解弢《小说话》 且中国如《镜花缘》、 《荡寇志》之备载异闻, 《西游记》之暗证医理, 亦不可谓非科学小说也。侠人《小说丛话》 《西游》者, 中国旧小说界中之哲理小说也。阿阁老人《说小说》 《西游记》虽不足谓为道书,然为一种寓言小说,余敢断言。石庵《忏室随笔》 《西游记》随手写来, 羌无故实, 毫无情理之可言, 而行文之乐, 则纵绝古今, 横绝世界, 未有如作者之开拓心胸者矣。冥飞《古今小说评林》 盖全国大多数人之思想业识, 强半出自小说, 言英雄则《三国》、 《水浒》、 《说唐》、 《征西》, 言哲理则《封神》、《西游》, 言情绪则《红楼》、 《西厢》, 自余无量数之长章短帙, 樊然杂陈, 而各皆分占势力之一部分。梁启超《告小说家》 世传《西游记》是邱真人作,借以演金丹之旨,此妄传也。 ……今人不知,乃以俗传之《西游记》,为即邱处机作, 大非真实矣。钱静方《小说丛考·西游记考》 《西游记》现在所见的, 是一百回, 先叙孙悟空成道, 次叙唐僧取经的由来, 后经八十一难, 终于回到东土。 ……承恩本善于滑稽, 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 都近于人情, 所以人都喜欢看! 这是他的本领。 而且叫人看了, 无所容心, 不象《三国演义》, 见刘胜则喜, 见曹胜则恨; 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 我们看了, 但觉好玩, 所谓忘怀得失, 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 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 则有人说是劝学; 有人说是谈禅; 有人说是讲道; 议论纷纷。但据我看来, 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 只因为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 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 无所不有, 使无论什么教徒, 皆可随宜附会而已。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 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浙所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 以猪为意之驰, 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 莫能禁制, 而归于紧箍一咒, 能使心猿驯伏, 至死靡他, 盖亦求放心之喻。 ” 这几句话, 已经很足以说尽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
☚ 西游记辞典︱凡例 西游记辞典︱后记 ☛ 00013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