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水坡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水坡遗址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城西南的西水坡。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7年~1988年发掘。包含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后岗类型和东周文化遗存。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有房基址、窖穴、陶窑、墓葬、村落、壕沟与蚌壳摆塑的图案。房址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几种。早期为半地穴式,室内中间有灶;晚期为平地起建的木骨泥墙式房子。窖穴有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多种。成人墓葬为竖穴土坑式,以单人一次葬为主,仰身直肢,头向北或东北,一般无随葬品。多人合葬的墓,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者。儿童瓮棺葬的葬具多为两鼎相扣,或鼎、钵相扣。在遗址的北部、中部发现3组用蚌壳摆塑的动物图案,为它处所不见。第一组蚌图位于第四十五号老年男性墓墓坑的左右两侧。右侧为蚌龙图案,龙头昂首朝北,背朝西,曲颈,弓身、长尾,身长1.78米。左侧为蚌虎图案,头朝北,背朝东,圜目圆睁,张口露齿,四肢作行走状。第二组位于第一组正南20米处,图案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虎蝉联为一体,鹿卧于虎背之上,蜘蛛位于龙头之东。第三组位于第二组之南约25米,图案为人骑龙和虎的形象。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舒身。背上骑一人,两足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作回首观望状。龙之北面有虎的图案,头朝西,仰首翘尾,四足微曲呈奔跑状,鬃毛高竖。3组蚌图摆塑,图像生动,内容新颖,实为艺术造型之佳作。考古工作者视其为华夏第一龙,它把中国龙的图腾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发现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均为磨制,有斧、穿孔石铲、锛、刀、凿、磨盘和磨棒等。骨器有镞、锥、针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沙红陶次之。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弦纹、划纹、指甲纹等。有少量的彩陶,以褐色为主,少量为红色,图案有网纹、平行或斜线纹。主要器形有平底或圜底的“红顶碗”、“红顶钵”、彩陶钵、弦纹罐、小口双耳鼓腹罐、釜形鼎、灶、支架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