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学说。它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原因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和影响。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类。宏观理论主要考察一国经济状况与特征同资本流出、流入状况之间的联系,考察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别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宏观影响。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低收入传统经济国家基本上没有外资流入,更没有对外投资; 中等收入国家外资流入大于对外投资;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超过外国投资。微观理论主要考察个别厂商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大致存在以下流派: (1) 厂商理论派,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一流派起步较早,至今仍然很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德·D· 罗宾逊、刘易斯·小威尔斯等。(2) 工业组织理论派,认为市场不完全、产品差别化等是引起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基础。斯芬·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因其垄断优势的作用。理查德·E·凯夫斯认为,最新产品因产品差别化而具有寡头垄断特性,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销售趋于一体化,则可加强寡头垄断,对外直接投资是寡头资本实现其扩张的工具。(3) 产品周期派,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农为代表,认为根据产品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方设立生产基地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4) 金融理论派,从金融市场不完全考察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