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安碑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安碑林

陈列中国历代碑石、墓志的场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城墙内侧。碑林的建置可追溯到1100年前唐代末年,为保存《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将其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北宋元祐九年(1090)将石碑迁至宋代长安府学街北面,即现址,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现碑林有6个碑室、6个游廊、1座碑亭,陈列着汉、魏、隋、唐、元、明、清历代名贵碑石、墓志1700多块。西安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大量的碑石保存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刻于唐开成二年(837)的《开成石经》共114石,228面,刻有《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尔雅》等12部儒家经典全文,共65万多字。碑林亦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汇集了历代书法家久负盛名的作品。

西安碑林

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林旧有“墨洞”、“碑洞”之称,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是为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而建立的碑石集中地。收藏有汉、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碑碣,计3000余件。现设7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1500多块。碑林荟萃各代名家手笔,是一座灿烂的书法艺术宝库。《石台孝经》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碑有方双层飞檐亭保护。碑身由四石合成,隶书,字体流畅有力。上有云纹蟠龙浮雕碑冠,下有线刻双狮,卷草纹饰三层台座。碑的整体庄重隽秀,形制繁丽别致。第一陈列室陈列《开成石经》碑。《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内容包括儒家经典著作《周易》、《诗》、《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石经题名”,共114石。每石高约216厘米,宽约83~99厘米。碑石两面刻文,总计550252字。清康熙三年(1664),补刻《孟子》,共9石;康熙二十一年(1682),又刻《大学》、《中庸》共2石,通称“十三经”。《开成石经》对保存古代典籍和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陈列室陈列书法名碑。其中著名的有唐颜真卿楷书《唐多宝塔感应碑》、《唐颜氏家庙碑》;唐柳公权楷书《唐玄秘塔碑》;唐褚遂良楷书《唐同州圣教序碑》;唐欧阳询楷书《唐皇甫诞碑》;怀仁集王羲之书《唐三藏圣教序碑》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发现于明代,拓片传到国外,被译成拉丁文,轰动了世界。史维则隶书《唐大智禅师碑》两侧有佛像、凤鸟、番莲等纹饰线刻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精细,是唐代石碑纹饰中罕见的珍品。第三陈列室陈列历代各种字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楷、行、草5种字体,大体反映了我国文字演变、发展的过程。宋梦英和尚篆书《偏旁部首字源表》碑,书有《说文》540个偏旁部首,并用楷书注音,为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和音韵提供了宝贵资料。隶书《汉曹全碑》以及《汉嘉平石经》字体造型美观,是研究隶书艺术的珍品。《魏晖福寺碑》用笔方健,拙朴有趣,在北魏书体中备受推崇。《唐颜勤礼碑》字迹清晰完好,为“颜体”名碑之一。《宋大观圣作之碑》 由宋微宗赵佶撰文并书写,为“瘦金体”字,纤细秀劲,独具风格。《唐怀素书千字文》刻石笔走龙蛇,是学习草书的范本。《断千字文》传为唐代杰出书法家张旭所写,笔意纵横,逸势奇状,连绵回绕,亦为草书之绝。《淳化阁帖》原是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从宫中收藏的历代帝王、名臣及大书法家的作品中选刻而成的。清顺治三年 (1646)复制,计145石,两面刻,是研究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第四陈列室陈列史料名碑。其中有《张化龙碑》、《感时伤悲记碑》、《明德受纪碑》、《荒岁歌碑》、《平利教案碑》; 《唐兴庆宫图》、《唐太极宫残图》、《万寿宫图》、《黄河残图》、《太华全图》、《太白全图》、《关中八景》及《孔子像》、《达摩像》、松鹤图、竹兰图等。这些碑石,主要记述了封建社会陕西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事迹,具有非常宝贵的史料价值;另外,还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地理、绘画资料。第五陈列室为地方史资料碑。主要陈列了宋、元、明、清各代记述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补城等重要事件的碑石。宋代翻刻的《峄山石刻》(亦称《峄山碑》),标准小篆,为秦统一中国后规定的汉字标准书体。相传《峄山碑》上的文字为秦丞相李斯所书,是小篆正宗。但其石久佚,有宋代郑文宝据拓片摹刻者为最有名,室内《峄山石刻》即此。清代马德昭大笔草书,如一笔“虎”、“福”、“寿”、“奎星点斗”等碑字,雄健苍劲。第六陈列室为元、明诗文作品。重要的有:元代赵孟𫗲书《游天冠山诗碑》,明代董其昌书《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清康熙皇帝玄晔临摹米芾《赐吴赫书》,林则徐书 《游华山诗》等。第七陈列室为《陕西本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又称《淳化秘阁帖》,是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墨迹摹勒在枣木版上,拓印后赐给大臣的。贴共分10卷,前5卷是历代帝王、名臣及著名书法家的真、草、篆并古文各体,后5卷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原贴刻成后毁于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宪王据原拓本刻石,藏兰州藩署,称《肃府本》或《兰州本》。《陕西本》是清顺治二年(1646)用《兰州本》摹刻的,共145石,10卷,两面刻字,堪称集我国历代书法作品之大成的一部法贴。此外,室中的《赵孟頫八札》、《千字文》、《小草诀歌》、《黄庭坚诗》、《清刻东坡真迹》、《初画心机》、《米芾四幅屏》、《周锴隶书四幅屏》、于右佑书《正气歌》等,也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室外游廊墙壁上,镶嵌和陈列有魏至唐以来的墓志、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

陕西省西安碑林在陕西省西安市三学街,陕西省博物馆内,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文物较早的地方,以云集历代碑石精华而著称于世。现有石刻2300多块,包括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等历朝上下约二千年的各种碑志。碑志分别放置于6个陈列室,7个陈列游廊和一个碑亭中。唐玄宗亲笔用隶书写成的“石台孝经”就树立在碑亭内,它由高5米,宽3米的四块青石拼合而成,碑额上雕有飞云蟠龙,碑座镌刻蕃莲舞狮,是碑林中刻工精美,碑身最高大的石刻。碑林的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它是从保存“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的。这两种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改筑缩小,为使原长安城的一些重要碑石不致丢散遗失,将其迁移到一处加以保存。据碑林现存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立的“重修文宣王庙记碑”载:“天祐甲子岁,太尉许国□公,才务修茸,遂移太学并石经于此。”这是关于石经迁移最早的记载。许国□公应为许国韩公,即韩建。迁移的地方是宋代文庙(即唐皇城尚书省的西隅,今西安市社会路)。到了宋代,由于当时长安一代的历代碑石受到严重破坏,在漕运使吕大忠等人的倡议下,对石经和其它碑刻作了第二次搬迁,新迁地点即现在的碑林。(搬迁情况见于“京北府新移石经记碑”。)这次移动,为碑林发展奠定了基础。八百多年来,碑林历经整修。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正大辛卯(公元1231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八年)迁徙,悉以仆倒,至庚戌(公元1250年,南宋理宗淳祐十年)省幕王公琛奉而起立。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碑尽摧倒,天骧与孟文昌充西府教官,请灞唐邑刘斌而复立焉。”这是宋元时代的修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碑林中许多碑石受到严重破坏,《开成石经》就有40石被折断。数十年间,关中生产凋落,官员无人也无暇过问碑林。直到公元1588年,即明神宗万历十六年,才对碑林进行修整。碑林中的万历十七年《重修孔庙石经记》说到“石经岁月既久,印摹者多,渐有摩灭不可谈之疪”故“凡点画失真者正之,苔藓污者新之,而欹者理之,文义断阙者借群书补之”。说明当时对碑石又作了一次整理。这次修整,包括对石经残损的字进行补刻,有的将补刻的字别立一石,大小共新立补刻石97件。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对碑林作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据他所著的《关中金石记》载:“前后堂庑,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旧刻数十片,遂取‘石经’及宋元以前者,编排甲乙,周以栏楯。明代及近人所刻,则汰存其佳者,别建三楹以存置。其锁钥则有司掌之,设法保护,以冀垂永久。”这次整修,对保护碑刻起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碑林经过人民政府的修整,获得很大发展,整个面貌焕然一新。西安碑林保存的历代碑刻,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记载我国和各国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实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用中文和叙利亚文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从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唐“中尼合文的陀罗尼经幢”,是唐代我国人民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唐徐浩书的“广智三藏碑”记载了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以及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用中文和巴利维文合刻的唐“苏谅妻马氏墓志”,则是中国人民与波斯人民友好相交的见证。又如反映李自成农民起义历史背景的“明德受记碑”,暴露了帝国主义宗教侵略历史事实的清代“平利教案碑”等,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重要文献资料价值的大量石经,则对古代典籍的保存、校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艺术价值来看,不少碑刻的书法艺术是大名鼎鼎,久负盛名的。其中篆书有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碑”的翻刻本(宋代),唐代被誉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的李阳冰所写的“三坟记碑”、“栖先莹记”等;隶书有汉“曹全碑”(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汉石经周易残石”,“熹平石经”(相传为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书),“武都太守碑”,“唐梁守谦御史台精舍碑”,史维则“大智禅师碑”及玄宗“石台孝经”等,草书以智永、张旭、怀素等写的“千字文”最为有名,楷书有欧阳询“皇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宋翻刻的颜真卿“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等。唐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刻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此外,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亦为稀有的珍品。另外,北朝、唐、宋碑志上,还保存着大量艺术价值很高的精美花纹图案,如唐“大智禅师碑”侧的蔓草、凤凰、人物等错综复杂的图案,唐“道阴法师碑”座侧两组深目高鼻卷发的西方人牵马、携犬,充满异国情趣的画面,宋刻“唐兴庆宫图”、明刻“明德受记碑”、清刻“太白山全图”、“太华山全图”等均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西安碑林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岳华山庙碑   李和墓志 ☛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学街原文庙旧址,今陕西省博物馆内。唐天祐元年(904),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国子监内《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等移至文庙保存。计114石,228面,652052字。前者为唐玄宗隶书《孝经》全文,并作序、注释。后者为开成二年(837)所刻十二经(清初贾汉复等补刻《孟子》,成十三经)。宋元祐五年(1090)增建碑廊、碑亭,奠定碑林基础。经金、元、明历代收集增建,规模逐渐扩大,清初定名“碑林”。现碑亭有林则徐手书“碑林”匾额。《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完成于开成二年(837),刻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儒学经典刻石。碑林还保存了反映古代中国与尼泊尔、中亚、西亚友好往来的《中尼合文经幢》、《米继芬墓志》、《安万通墓志》,以及唐刻古叙利亚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深受历史和社会学研究者的重视。碑林现存作品,诸体俱全。篆书如唐李阳冰的《三坟记》碑和宋郑文宝摹刻的李斯《峄山铭》等;隶书如汉代《仓颉庙碑》、《曹全碑》、蔡邕书刻《熹平石经》中周易残石;草书如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及唐怀素《千字文》、张旭《断千字文》等;楷书如唐欧阳询《皇甫诞碑》,褚遂良《三藏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铭》等;行书如唐僧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即《千金帖》)等,俱为中国书法艺术精品,无价之宝。自1950年以来,多次对碑林进行整修,新建《淳化秘阁法帖》陈列专室一座,陆续新收大量碑石,仅历代墓志就有400余方。碑林现有房屋2880多平方米,包括大型陈列室7座、展览廊7座、碑亭8座,共收藏历代碑石2300余通,展出1300余通,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中外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

☚ 小雁塔   西安城墙 ☛

西安碑林

位于陕西西安市三学街。是1090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的碑石集中地。历代都有增添。现有6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有1000多块,荟萃各代名家手笔,是中国的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

位于西安市三学街,陕西省博物馆内。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的碑石集中地。现有6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陈列碑石墓志1000多块,自汉至清,荟萃各代名家手笔,是我国一座宏伟的书法艺术宝库。其中,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阳冰、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李隆基、史维则等人的手笔刻石,最为可贵。宋元明清的名家墨迹有米芾、蔡京、赵喆、苏轼、赵孟頫、董其昌、林则徐等。有的石碑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大素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不空和尚碑”填补了文献资料不足的缺陷,是研究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

☚ 半坡遗址   骊山 ☛

西安碑林

中国最大的保存古代碑碣的场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永宁门东侧三学街。是中国保存古代碑碣数量最多的地方。碑林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正式创建,以保存唐代所刻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碑林原是宋代西安文庙的一个组成部分,后经金元明清各代修葺蒐藏,规模逐渐扩大,清初始称“碑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人民政府对碑林整修后,建立陕西省博物馆,现专辟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到目前为止,碑林收藏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总计2300余件,建有七座大型陈列室、七座游廊和一个碑亭,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共展出碑石1000多件。
藏品内容 碑亭是碑林的中心,亭内置放着唐玄宗亲笔隶书的《石台孝经》。碑亭后陈列着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所刻《开成石经》,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孝经》、《论语》、《尔雅》共计65万余字。字迹整齐、清晰,114通石碑排列成屏,两面刊刻,共228面。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经籍石刻。清人补刻《孟子》全文和《大学》、《中庸》部分,使石经成为完整的十三经。此外,碑林还藏有记载中国和外国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实的碑刻,如反映唐代基督教一支景教传入中国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反映唐代中国和尼泊尔友好往来的《中尼合文陀罗尼经幢》等等。碑林所藏宋刻《禹迹图》、《华夷图》等则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石刻地图。而明清两代的《兴学辞》、《修渠碑》、《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碑》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碑林不愧是一座大型历史文献石质宝库。
书法精品 碑林荟萃了中国历代书法艺术精品,所藏碑刻,多出自书法名家手笔,其中唐碑占有较大的比例。书体篆、隶、楷、行、草俱全。篆书有宋代翻刻的李斯《峄山碑》、唐李阳冰的《三坟记碑》、《栖先茔记》和宋僧梦英的全碑》 、蔡邕所刻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唐玄宗的 《石台孝经》 等,其中 《曹全碑》是全国汉碑保存最为完整、字体较为清晰的碑刻; 楷书有北魏的 《皇兴造像碑》和《熙平造像碑》 、唐欧阳询的 《皇甫诞碑》 、颜真卿的 《多宝塔碑》 、《郭氏家庙碑》 、《颜勤礼碑》 、《颜氏家庙碑》 和 《臧怀恪碑》 、柳公权的 《玄秘塔碑》等; 草书以隋智永的 《真草千字文》 、唐怀素的《千字文》 和张旭的 《断千字文》最为著名; 行书,有唐僧怀仁集王羲之字而刻成的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又名 《千金贴》 )和清代翻刻的 《宋淳化秘阁帖》等。除此之外,还有褚遂良、虞世南、史维则、米芾、蔡京、赵喆、苏轼、赵孟頫、董其昌、林则徐等名家作品。
绘画艺术精品 碑林还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宝库。在北魏、唐、宋碑头、碑座、碑侧和墓志上,保存有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精美图案花纹。如唐刻 《大智禅师碑》螭首龟趺,螭首雕作左右各三条龙并头吐气,在碑额周缘刻云纹,三角形处刻一尊坐佛,碑侧刻有人物,凤凰交错于草蔓之中,既有雄浑博大之感,又有美妙、活泼、善变的意境。《石台孝经》 台阶式碑座上,都浅刻有纹饰,特别是最下层,将草蔓和狮形怪兽融为一体,给人以生气勃勃的感觉。除图案花纹外,碑林中还藏有唐《韦顼石椁》 、宋 《王维画竹》和清刻 《关中八景》 、《华山图》等,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也为研究古代花饰和绘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碑林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并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西安碑林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xi’an bei lin

Forest of Steles in Xi’an

西安碑林

在今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内。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目的为保存唐代的《开成石经》。历代续有修建。解放后征集大量碑石,内容更显丰富。现有自汉至清碑碣二千三百件。其中褚遂良的《圣教序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均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对研究我国文化史、书法史、书法流派及其演变、历代社会状况及地方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均有重大的资料价值。(参考图323)

西安碑林

位于陝西省西安府(即古長安)文府内,其間薈萃衆多古刻石,亦名“碑洞”。北宋·元祐五年 (1090),吕太忠于唐都長安城外叢林間,訪得唐國子學 “石刻十二經碑”,移置長安文廟内,且將唐、宋名碑搜集于此。爾後,歷朝或移置古碑,或刻建新碑,使之成為碑碣之淵藪。清·乾隆(1736—1795) 中,畢沅拜陝西巡撫,更搜漢、唐等碑碣匯立于此,使之錦上添花,益加壯大。建國後,該碑林編入陝西省博物館,經整建維修,遂具今規模。其大成殿北側設六室六廊一亭,立列東漢以來之刻石一千零九十五基。主要刻石為:
<熹平石經殘石>、<曹全碑>、<三體石經>、<智永真草千字文>、<皇甫誕碑>、<道因法師碑>、<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集字聖教序>、<雁塔聖教序>、<同州聖教序>、<李思訓 碑>、<興福寺斷碑>、<大智禪師碑>、<石臺孝經>、<多寶塔碑>、<争坐位帖>、<三墳記>、<顏氏家廟碑>、<景教流行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懷素千文>、<開成石經>、<玄秘塔碑>、<嶧山碑>、<篆書目録偏旁字源碑>、<大觀聖作碑>、<孔子廟堂碑>、<聖母帖>、<藏真帖>、<永泰公主墓志>。
此外,其他墓志、造像記尚多,凡儲一千數百方。規模宏偉,設施完備,洵為中國最大之碑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之地。


西安碑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