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域长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域长史 西域长史官名。东汉后期统领西域诸国的长官。章帝建初八年 (公元83),以军司马班超为西域将兵长史,西域长史始于此,时未置都护。和帝永元三年 (公元91),复置都护与长史,长史之职相当副都护。安帝时罢。延光二年 (123) 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执行都护职务,治所在抑中(故址在今新疆鄯喜西南鲁克沁)。魏晋和前凉时均曾设置此官。 ☚ 乡有秩 西域都护 ☛ 西域长史官名。东汉元和三年(86)始设此职。班超曾任第一任西域长史。永元元年(89),班超改任西域都护后,徐干继任西域长史,屯兵疏勒。元兴元年(105),班勇为西域长史时,长史府设于柳中(今鄯善县)。永建二年(127),班勇免职后,西域长史的职权削弱。朝廷的命令一般都是通过敦煌太守而下达西域长史的。其后,西域长史移驻于阗(今和田)。 西域长史 西域长史官名。始置于东汉。《后汉书·班梁列传·班勇传》: “延光二年(123 )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西域长史行使西域都护职权,主管西域军政事务。魏、晋、前凉仍设此职,治所在楼兰城(今新疆罗布泊西岸)。 ☚ 西域都护 护羌校尉 ☛ 西域长史 西域长史官名。东汉时置。掌西域诸国政令。《历代官制概略》: “西域长史: 官名。东汉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 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执行都护的职务,治所在柳中。魏晋和前凉时均设此官,治所在楼兰故城。” ☚ 西域都护 西阁祭酒 ☛ 西域长史官名。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以北匈奴挟车师入侵河西,纳敦煌太守张珰之策,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屯柳中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行都护事,羁縻西域,抗击匈奴。魏、晋与前凉时均设此官,治海头(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北楼兰故城)。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塔什干以东地区。十六国末废。 西域长史xī yù zhǎng shǐ官名,汉置,又名将兵长史,为西域都护属官之长、都护之副,佐都护护西域诸国。章帝建初八年班超为将兵长史,徐干为军司马。和帝永元三年班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安帝延光二年夏,以班勇(班超少子)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屯柳中。自此,只置西域长史而不置都护(见《后汉书·西域传》、《后汉书·班超传》)。《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斩疏勒王。" 西域长史官名。汉代西域都护属官之长。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安帝延光二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执行都护的职务。治所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魏晋沿置,移治于楼兰故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 西域长史官名。东汉置,设西域都护时,作为都护属官,佐都护监护西域诸国,不设都护时,则代行都护职责。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定制,由其代行都护职权,与戊己校尉同掌西域。魏、西晋及十六国前凉时沿置。 西域长史官名。原为西域都护的属官。东汉时西域多次被北匈奴控制,政府有时不遣都护,仅置护西域副校尉、或军司马、西域长史等代行其职务。延光二年(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治所在柳中(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后不再派西域都护,以西域长史为地方长官,直至汉末。魏晋和前凉时均设此官,治所在楼兰故城(新疆罗布泊西北)。 西域长史官名。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执行都护的职务,治所在柳中(今新疆省鄯善县西南鲁克沁)。魏晋沿置,移治于楼兰故城(今新疆省罗布泊西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