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凉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凉乐

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发展起来的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此乐以龟兹乐为基础,渗入慷慨激昂的秦声。其乐器有钟、腰鼓、琵琶等19种为一部,乐工为27人。在唐朝,成为十部伎之一。

西凉乐

西凉乐

隋、唐燕乐。《隋书·音乐志》:“《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 “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磬、弹筝、筝、 *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旧唐书·音乐志》: “《西凉乐》者,后魏平沮渠氏所得也。……魏世共隋咸重之。工人平巾帻,绯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所用乐器与上述基本一致。

☚ 北狄乐   国伎 ☛
西凉乐

西凉乐

隋、唐燕乐。《隋书·音乐志》:“《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 “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磬、弹筝、筝、 *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旧唐书·音乐志》: “《西凉乐》者,后魏平沮渠氏所得也。……魏世共隋咸重之。工人平巾帻,绯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所用乐器与上述基本一致。

☚ 北狄乐   国伎 ☛
西凉乐

059 西凉乐

见27056十部乐。

☚ 清乐   天竺乐 ☛
西凉乐

西凉乐

中国古代西北地区之音乐流派之一。始于十六国时,吕光据凉州,将中原传统音乐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龟兹乐相融合,形成新的音乐流派,称为 “秦汉伎”。北魏太武帝平河西,得之,复传入中原,始称 “西凉乐”。因置于都城洛阳,又称“洛阳旧乐”。北魏、北周交替之际,改称 “国伎”,隋立国,仍之。隋文帝定七部乐,列为诸乐部之首,极受重视。唐代定十部乐,仍为其中一部。复称“西凉伎”或 “西凉乐”。有乐工二十七人,所用乐器有: 编钟、编磬、琵琶、五弦、竖箜篌、卧箜篌、筝、筑、笙、箫、竽、竖笛、横吹、大、小觱篥,以及腰鼓、齐鼓、檐鼓、铜钹等。所奏乐曲,有《杨泽新声》、《神白马》、《永世乐》、《万世丰》、《于阗佛曲》等。最著名的,为《凉州曲》及 《新凉州曲》,皆入婆陀调。乐舞两种,白舞一人,方舞四人。该音乐流派,自北魏至唐代,近五百年间,盛极一时。流传于世的管弦杂曲有数百首,多一半都是西凉乐调。

☚ 天竺乐   龟兹乐 ☛

西凉乐

十六国北朝时期盛行之音乐。唐朝十部乐之一。源于龟兹乐,并吸收汉族及小月氏、丁零、匈奴、氐等族的乐律。东晋时期,天竺国送给凉州牧张重华乐工12人,乐器一部,其中有笛子、琵琶、箜篌、五弦、铜鼓、皮鼓、都昙鼓等,并带来多种天竺曲调。前秦末年吕光远征西域,又获得筚篥、腰鼓、羯鼓、答腊鼓等许多乐器和龟兹乐曲。天竺乐和龟兹乐在凉州逐渐融合并吸收当地汉族等音乐之长,形成独特的音乐。既有秦汉旧伎,又搀进西北诸族的声调和乐器。魏太武帝拓跋焘平河西得之,谓“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国乐)。及隋炀帝大业中成为九部乐之一。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乐器有钟、磐、弹筝、一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19种,为一部,乐工27人。《旧唐书·音乐志》称演奏者“平巾帻、绯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其与汉族历代正统的“雅”、“颂”相比,善于表现粗犷悲壮、豪迈激昂的情感,更易为北方诸族接受,往往成为其国乐。对后世的戏剧、词、曲皆产生一定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