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襄樊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襄樊之战 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采纳南宋降将刘整建议,派阿术率军进攻南宋重镇襄阳,继后再攻樊城。襄阳、樊城两城夹汉水而对峙,借浮桥来往,相互声援,上通秦陇,下控荆楚,物资储备充足,足支数年,是南宋抗元防线上的重要军事据点。是年冬,元军兵临城下,被围宋军多次向临安(今浙江杭州)求援,贾似道隐匿军报,始终不派援兵。至元九年(1272),元军增加兵力,并截断外援,进一步缩小包围。南宋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李庭芝招募勇士三千,由张顺、张贵等人率领,沿清泥河乘船运送物资,强行突破元军封锁,进抵襄阳。城中宋军久不见援军,此时欢欣鼓舞,勇气百倍。次年,元军采用水陆夹攻的办法,烧毁了浮桥,隔断了襄、樊两城之间的联系,并用新武器远射程的“回回炮”来轰击。樊城先被攻陷,守将牛富率众巷战,身负重伤投火牺牲。荆湖都统制范天顺力战不屈,城破自缢死。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至此襄樊之战结束。襄樊失守后,南宋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 襄樊之战南宋末年抗击蒙古军的战役之一。南宋度宗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 1267)忽必烈汗采纳南宋降将刘整“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的献策,派征南都元帅阿术率军进攻南宋江汉之间重镇襄阳。筑城堡,绝粮道,但终无进展,遂转攻樊城。五年宋将张世杰、夏贵、范文虎先后往援失败。翌年,宋以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 督师往援。蒙古亦派史天泽至前线部署,并增兵围困襄阳。八年李庭芝派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民兵三千、战船百艘,突破封锁往援,顺战死, 贵入城,后又突围求援,被俘牺牲。次年元军断绝襄樊水上联系,以回回炮攻破樊城,守将范天顺力战不屈自缢, 牛富巷战负伤投火而死。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降元。这一战役中,襄樊军民奋勇坚守,牵制了元军东进, 但因宋丞相贾似道采取妥协投降政策, 援助不力, 终因久困援绝而败。 襄樊之战南宋末年抗击蒙古军的战役。宋度宗咸淳三年(1276年),元军进攻南宋重镇襄阳,继又围困樊城。宋将张世杰、夏贵、范文虎先后往援失败,襄,樊军民协力坚守。咸淳八年(1281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遣张顺、张贵率水师突破封锁往援,顺战死,贵入城中后又突围接应援军,被俘后死。次年元军切断襄樊通道,攻破樊城,守将牛富战死,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双方苦战五年余,为宋元间最激烈的战役。 襄樊之战南宋末年抗击蒙古军的战役之一。元世祖至元四年(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忽必烈采纳南宋降将刘整所献灭宋必须先取其军事重镇襄阳之策,于次年命征南都元帅阿术与刘整率军进攻襄阳与樊城,但无进展,至元六年(1269),又命中书右丞相史天泽等至前线部署,筑城堡,断绝襄阳粮援以及与外界联系,并操练水军,造船5千艘。宋将张世杰、范文虎、夏贵等先后率军来援,均遭失败。至元九年(1272),宋将李庭芝募民兵3千,由张顺、张贵率领,驾轻舟百艘,顺流而下,运送衣粮至襄阳。途中连破元军封锁,张顺战死。张贵入城后,又突围求援,被元军俘杀。次年,元军“拔柱绝絙”,破坏汉水上浮桥,切断襄阳与樊城间水上联系,集中兵力围攻樊城,用西域“回回炮”攻陷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战死。元军转而围攻襄阳,二月,宋守将吕文焕出降。至是,历时五年之久的襄樊之战始告结束。 襄樊之战宋蒙重要战役之一。咸淳三年(1267)十一月,降蒙宋将刘整向忽必烈呈灭宋当先攻襄阳的方略,四年九月,刘整协同蒙军主将阿术围攻襄、樊。蒙军首先切断了襄樊宋军与外界的联系,继而大造战船、训练水军,使襄、樊宋军处境十分困难。南宋政府虽派李庭芝、范文虎前往援救,但贾似道从中破坏,战局始终不能扭转。七年(1271)忽必烈建立元朝,九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宋将都统制范天顺自杀,统制牛富率军巷战,赴火自尽。二月,襄阳宋将吕文焕降元。襄、樊失守,元军得以沿长江东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