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搭連”,亦稱“褡子”。行旅時用以盛錢財及雜物的布囊,亦有皮製者。長方形,兩端為袋,中間相連,搭於肩上,故名。起於宋、明之際,今鄉村間猶存。《金瓶梅》第四十五回:“那胡僧直豎起身來,向床頭取過他的鐵柱杖來柱着,背上他的皮褡褳,褡褳内盛着兩個藥葫蘆,下了禪堂,就往外走。”《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又知道楊公甚貧,去自己搭連内取十來兩好赤金子,五六十兩碎銀子,送與楊公做盤纏。”《聊齋俚曲集·俊夜叉》:“胡朋接過褡子去,殷勤替他上了肩,一心要去胡突干。”一說即搭膊,當誤。“搭膊”爲長带,可束於腰間,而‘褡褳”只能肩負。實爲二物。參見“冠服”類“搭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