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仁轨私役门夫案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鄃县县令裴仁轨,私自役使为官府服劳役的门夫为自己干活。太宗当时正大力整顿吏治,听说此事后,欲斩裴仁轨。唐律中对官吏私役丁夫有专门的规定:“诸丁夫、杂匠在役,而监当官司私使,及主司于职掌之所私使兵防者,各计庸准盗论。”即官员有私役使正在服公役期间的各种人夫者,将所役使丁夫的劳动量转成绢帛,按盗窃治罪。盗窃罪的量刑为:赃绢一尺杖六十,一匹加一等,五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五十匹加役流。如为监临主管之官私役使所部之人,则按“受所监临财物论”。其量刑为: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五十匹流二千里。这里为了量刑定罪,必须把私役使的劳动量转换成绢帛,为此唐律中专门规定了“平功庸法”。该法规定:一人一天的劳动,折绢三尺。根据以上的法律规定,裴仁轨私役门夫,至多处徒、流之刑,不当处死。太宗因一时之怒,法外论罪,罚过于罪。殿中侍御史李乾佑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人所共有,非陛下所独专。今裴仁轨犯轻罪而用极刑,是陛下自坏其法,臣恐人们无所措手足”,太宗听从了他的劝谏,免除了裴仁轨的死刑,升李乾佑为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