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匠
装潢和修补书画的匠人。亦称“装潢匠”、“装池匠”、“裱背匠”、“裱褙匠”、“装褫匠”、“装褾匠”等。装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技艺。其法是先用纸托衬于书画的背面。再用绫绢或纸镶边,然后装轴杆或版面。制成品有挂轴、书卷、册页等。唐代装裱,所用之纸是以黄蘖(niè)(俗称黄柏)树汁染的纸。浸蘖汁的目的是防虫。《齐民要术·杂说》总结了装潢之纸的制法:“浸蘖汁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染则年久色暗,盖染黄也。” 装裱匠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七中也有记载:“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绫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剳,一染制上件颜色,一𫘯料麦,一𫘯药礬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𫘯刷,一铰,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阙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明清以降,装裱匠水平更有发展。一些高手裱旧画,虽破到指甲盖大小的零块,也能裱至一处,毫不显接缀痕迹。有人还能做旧制赝品,用新纸假冒古人之书画。经其渲染,便与旧的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