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angiosperm classification system根据被子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等,研究植物类群在演化中的亲缘关系和发展趋势而建立的分类系统。性状是揭示分类群之间亲缘关系和演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许多学者掌握有关被子植物性状的水平,以及运用性状的原则各不相同,因而提出了不同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简史 16世纪以前,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长习性,如中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著作,将植物划分为木部、果部、草部、谷部及蔬菜部等五部,共记载植物1 094种。18世纪,林奈根据选定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性状,即雄蕊数目、雄蕊的不同特征以及雄蕊与雌蕊的关系,将植物划分为24个纲,其中1~23纲为被子植物,这是人们通称的人为系统。但是,林奈后来采用了植物许多其他的性状,将他所建立的属排列到68个目(相当于现代的科),初步揭示了自然分类系统。 以后100多年间,法国的裕苏(A. L. Jussieu)被认为是自然分类系统的奠基者。他根据植物幼苗子叶的有无和数目将植物划分为无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认为单子叶植物是现代较原始的被子植物。最广泛采用的是德康多(A.P.de Candolle)系统,他将植物分为135目(科)。英国的边泌(G.Ben-tham) 和胡克(J. D. Hooker)在1862~1883年基本上遵循德康多的系统,在自然界绝对不变的总观点的支配下,以植物相似性的程度,决定植物的亲缘关系和排列,发表了《植物志属》。至此,自然分类系统的研究工作进入了昌盛的时代。 达尔文的进化论树立了植物界系统发育的观点,产生了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形成了两大学派,即假花学派或葇荑派和真花学派或毛茛派。假花学派以恩格勒(A.Engler)、威特斯坦(Wittstein)为代表,真花学派以柏施(C.E.Bessey)、哈来尔(H. Hallier)和哈钦松(J. Hutchinson)为代表。两个学派都是根据植物形态演化的趋势,决定植物类群的位置和亲缘关系,为被子植物现代分类系统奠定了基础。 学派 假花学派认为,被子植物花的每一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一个极端退化的裸子植物单性孢子叶球的雄花和雌花,设想被子植物衍源于裸子植物中的弯柄麻黄(Ephedra campylopoda)。弯柄麻黄雄花的苞片变为花被,小苞片消失后剩下一个雄蕊;雌花的苞片变为心皮,小苞片退化后剩下胚珠,着生于子房基部。由于裸子植物都以单性花为主,原始的被子植物必然也是单性花。因而认为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是单性葇荑花序类的植物。 真花学派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简单的两性孢子叶球,是由早已绝迹的裸子植物门内苏铁目中具两性孢子叶球进化而来。准苏铁(Cycadeoidea)的孢子叶球其苞片演变为被子植物的花被,羽状裂或不裂的小孢子叶发展为雄蕊,大孢子叶发展为雌蕊,孢子叶球的轴缩短为花轴,认为准苏铁的两性球花可演变为被子植物两性整齐花,因而认为现代被子植物中的离生多心皮类尤其是木兰目,是现代被子植物较原始的类群。 分类系统 中国胡先骕(1950)曾发表过被子植物多元起源的新系统。认为双子叶植物起源于多元的半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不可能出自毛茛科。目前有7个主要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1968,1978,1979); 佐尔讷 (R. Thorne,1968);塔赫他间(A.Takhtajan,1969,1980); 哈钦松 (J.Hutchinson,1969,1973);苏(C. R. Soo,1967,1975);达赫勒格仁(R. Dahlgren,1975,1980)以及墨勒赤噢尔(H.Melchior,1964)修订的恩格勒系统。虽然二元论代表恩格勒的系统和单元论者哈钦松的系统比较广泛地被采用,但是,单元论者克朗奎斯特和塔赫他间的系统却有较大的影响。这四个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 恩格勒系统 恩格勒和普兰特莱(K.Prantl) 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科志》 中发表的第一个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将被子植物列为种子植物门中的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将单子叶植物置于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为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类被子植物。根据假花学说,把无花被的葇荑花序类植物木麻黄目等作为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多心皮类的木兰科、毛茛科等作为较进化的类型,而且认为二者可能是平行发展的,它们衍源于两个不同的祖先。 哈钦松系统 在边泌及虎克的系统以及柏施两性孢子叶球演化为花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于前被子植物( Proangiosper-mae)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分别演化为一支木本和一支草本植物,无被花、单被花为后来演变而成的。葇荑花序类群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塔赫他间系统 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将被子植物划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认为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中具单沟花粉的睡莲目莼菜科。木兰目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和睡莲目,葇荑花序类起源于金缕梅目。 克朗奎斯特系统 采用真花学说和单元起源观点,认为有花植物起源于已绝迹的种子蕨,将被子植物划分为木兰纲和百合纲。认为木兰纲是有花植物演化基础的复合群,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葇荑花序类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泽泻亚纲为百合亚纲进化干上近基部的一个侧枝。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angiosperm classification system根据植物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建立能反映被子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分类和排序。有3类主要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❶人为系统。常重于实用,根据若干表面易见的性状而主观分类的系统,如18世纪林奈(Carl von L.)的系统。 ❷自然系统。选择较多的形态结构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以表示植物间相互关系的分类系统。如1789年法国裕苏(Antoine Laurent de Jussieu )的系统,以及1862~1883年英国的本生(George Bentham)和虎克 (William Jackson Hooker)的系统。 ❸种系发生系统。根据植物的进化谱系,反映植物间遗传关系,并建立其假想的血族关系的分类系统。20世纪以来,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系统中影响较大的有: ❶恩格勒系统。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2纲,单子叶植物纲置于双子叶植物纲之前,合瓣花类为进化的一类被子植物。 ❷哈钦森系统。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分别演化为一支木本和一支草本植物,无被花,单被花为后来演变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❸塔赫他间系统和克朗奎斯特系统。均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将被子植物划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