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袁水拍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袁水拍1916—198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袁水拍
袁水拍
袁水拍1916——1982原名光楣,筆名水拍、馬凡陀,江蘇吴縣人,1916年生。1934年畢業於蘇州高中。1935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肄業三月後,先後任職上海浙江商業銀行、上海中國銀行。1939年開始撰作新詩《一九三八年的秋雨》、《爬着的人群及尾奏》、《未爆發的夜》等。同時先後在重慶任重慶美術出版社編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會候補理事兼會刊《抗戰文藝》編輯,在香港爲《立報》撰稿。1942年在桂林加於中國共產黨。1944年至1948年,任上海《新民報》、《大公報》 編輯。1945年2月,與郭沫若等署名發表《文化界對時局進言》。1949年7月,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兼黨總支部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職於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後任文藝處長,又任《人民日報》文藝組組長,主編《人民文藝》副刊。1953年8月,任 《人民文學》月刊編輯委員; 10月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會理事。1954年5月,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1955年8月,任中印友好協會理事; 12月任《文藝報》編輯委員。1975年任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1976年任文化部副部長。晚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1982年10月29日在北平病逝。終年66歲。著有《寄給頓河上的向日葵》、《冬天、冬天》、《向日葵》、《馬凡陀的山歌》、《沸騰的歲月》、《解放山歌》、《江南進行曲》等。譯有《詩與評論》、《現代美國詩歌》、《旗手》、《巴黎的陷落》、《土耳其詩選》、《新的歌》、《論詩歌源流》等。 袁水拍(1916—1982)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尹山郭巷人。原名光楣,笔名马凡陀。袁兰开曾孙。1935 年上海沪江大学肄业。曾供职于上海浙江商业银行、上海中国银行。抗战初调至中国银行香港信托部,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开始诗歌创作。后赴重庆,任职于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信托部,兼任重庆美术出版社编辑,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候补理事,并编辑会刊。194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 年起历任上海《新民报》《大公报》编辑,用马凡陀笔名创作众多讽世诗歌。1948 年入香港《华商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编辑、文艺组组长兼《人民文学》《诗刊》编委,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艺术研究所所长等。1976 年任文化部副部长。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当选中国文联第一、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代表。诗歌创作以讽刺诗成就最高。译有《马克思主义与诗歌》等。著有《马凡陀山歌》。 袁水拍 袁水拍1916—1982诗人。原名光楣,笔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1935年入上海沪江大学学习,后在银行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重庆、香港从事文化工作并开始写自由体抒情诗。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以后,在上海《新民报》《大公报》任编辑。曾以马凡陀为笔名,以山歌形式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作品吸取江南民间小调及流行歌曲的营养,反映国民党政府腐败、经济崩溃,表达城市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是当时政治讽刺诗的突出代表。著有诗集《人民》《冬天,冬天》《向日葵》《马凡陀的山歌》《沸腾的岁月》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诗刊》编委。创作诗集《解放山歌》,诗和通讯集《华沙·北京·维也纳》《歌颂与诅咒》,论文集《诗论集》和一些译作。有《袁水拍诗歌选》。 ☚ 戈壁舟 田涛 ☛ 袁水拍 袁水拍1916.3.18—1982.10.29原名袁光楣。笔名有水拍、马凡陀、酒泉、路漫等。江苏吴县人。1934年在苏州读完高中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不久入上海银行界工作。抗战开始后到重庆、香港等地,曾任重庆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候补理事。这时期开始诗歌创作,有时亦写杂感、书评等,作品载于香港《大公报》、《星岛日报》、重庆《新华日报》、《文艺阵地》等报刊。出版的有《人民》(新诗社1940年版)、《冬天,冬天》(桂林远方书店1943年版)、 《向日葵》(美学出版社1943年版)等抒情诗集。这些作品广泛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情绪饱满,时代气息浓烈。其中《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一诗曾在国统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4年起在上海《新民报》、《大公报》任编辑。这时期写了大量诗歌,除了抒情诗集《沸腾的岁月》(新群出版社1947年版)、《解放山歌》(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外,主要有政治讽刺诗集《马凡陀的山歌》(生活书店1946年版)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生活书店1948年版)。这些政治讽刺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描述,激发读者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它们的进步倾向和在新诗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所作的尝试,曾受到文坛的高度评价。林默涵指出: “马凡陀的山歌的方向,就是用了通俗的民间语汇和歌谣的形式,来表现人民(在他主要是市民)所最关心的事物,来歌唱广大人民的感想和情绪。这是使诗歌深入人民,和人民结合的方向。”(《关于马凡陀的山歌》)建国后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曾兼任《人民文学》、《诗刊》编委。先后出版了诗集《江南进行曲》(1949年)、《今年新年大不同》(1949年)、《诗四十首》(1954年)、《歌颂与诅咒》(1958年)、 《政治讽刺诗》(1964年),论著《诗论集》,译著《马克思主义与诗歌》等多种作品集。 ☚ 袁勃 袁可嘉 ☛ 袁水拍 现代诗人。原名袁先楣,江苏吴县人。3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过《人民》、《向日葵》等诗集,多为政治抒情诗。40年代中期开始以马凡陀的笔名发表政治讽刺诗,后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山歌续集》等,在国统区广为流传,影响很大。解放后又写作了大量表现国际题材的政治讽刺诗,结集为《政治讽刺诗》,另有一些抒情。诗、歌词与译作。 袁水拍 袁水拍(1919—1982),原名袁光楣,笔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沪江大学肄业。着名诗人、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诗歌创作,曾任重庆美术出版社编辑。1944年以后,任上海《新民报》、《大众报》编辑,用马凡陀的笔名,写 了 约300多首政治讽刺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和《马凡陀山歌续集》。建国后,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兼任《人民文学》、《诗刊》编委。着有《解放山歌》、《政治讽刺诗》、《诗论集》,译着有《聂鲁达诗文集》、《伐木者醒来吧!》等。 袁水拍 袁水拍1919—1982Yuan Shuipai现代诗人。笔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抗战爆发后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人民》、《向日葵》、《解放山歌》、《冬天冬天》、《沸腾的岁月》等。而影响最大的是四十年代后期用马凡陀笔名发表的200多首政治讽刺诗,这些作品后来辑成《马凡陀山歌》、《马凡陀山歌续集》。 ☚ 阮章竞 光未然 ☛ 袁水拍 袁水拍1919—1982现代诗人。原名袁光楣,笔名马凡陀。江苏吴县人。1935年入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在银行任职。抗战时期曾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工作,开始诗歌创作。194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新民报》、《大公报》任编辑,出版了优秀的政治讽刺诗集《马凡陀山歌》、《马凡陀山歌续集》,采用民歌、歌谣等形式,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在当时反响很大。其特色是尖锐泼辣、幽默机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诗刊》编委,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 光未然 呐喊 ☛ 袁水拍 袁水拍1916~1982现当代诗人。原名袁光楣,笔名马凡陀。生于江苏吴县。1934年在苏州高中毕业,次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不久辍学,入上海浙江商业银行、上海中国银行工作。抗战爆发后辗转于香港、重庆等地,曾任重庆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候补理事、香港文协分会理事。同时开始诗歌创作,写有抒情诗集《人民》、《冬天,冬天》、《向日葵》等。诗作充满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内外敌人的憎恨,但艺术上受欧美诗歌影响,形式不够大众化。1942年在桂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曾任上海《新民报》、香港《大公报》编辑,并开始用马凡陀笔名发表大量政治讽刺诗,结集出版了《马凡陀的山歌》、《沸腾的岁月》、《马凡陀的山歌续集》。这些作品运用嬉笑怒骂的方式抨击国民党法西斯统治,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语言朴素、形象生动、节奏明快、容易上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国统区的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著有诗集《解放山歌》、《诗四十首》、《歌颂与诅咒》、《煤烟和鸟》、《春莺颂》、《政治讽刺诗》,诗和通讯集《华沙、北京、维也纳》,论文集《诗论集》、《文艺札记》,译作《马克思主义与诗歌》、《五十朵蕃红花》、《聂鲁达诗文集》、《伐木者醒来吧!》等。 ☚ 刘白羽 柳青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