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表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表象biǎoxiàng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在人脑中再现的形象。 表象biǎo xiàng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1912年徐福生译《体育之理论及实际·本论》:“凡为有意识之运动,必自动机而生。动机者,因表象之感情猝经冲刺而实行诸行为者也。”1934年《新知识辞典》:“表象(Presentation): 即经过感觉反映于意识上的实在形象之谓。” 表象 表象记忆中保留下来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它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形态,是记忆的重要形式; 记忆的一种效果。它是写作中想象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材料,有了它,作者才能再现过去认识的成果,将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加以比较和联系。故表象也是思维元素之一。又称“心象”、“心理表象”。表象和感觉、知觉同属于感性认识,但它比感觉、知觉对事物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一个中间环节,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的特点和暗淡性、片断性和动摇性几个特征。表象的唯一源泉是感觉和知觉,它不能反映人们不曾感知的东西,因此“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 (列宁《哲学笔记》)。表象在写作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在文艺创作中更为显著。表象最适合充当文艺创作的原材料,表现在创作中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头脑中经过加工的表象的艺术外化。整个文艺创作过程,不论是积累素材的阶段、构思的阶段还是表现的阶段,始终离不开表象和自觉的表象运动。作者从客观世界获得丰富多采而记忆牢固的表象,是进行写作的前提,特别是文艺创作,这一点更为重要。表象不仅可以从直接生活经验中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获得; 作者的经验越丰富、阅读面越宽,表象自然也越丰富。因此文艺创作者必须在深入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力求获得大量的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表象。不能因为表象本来具有暗淡性、片断性和动摇性而满足于浮光掠影地深入生活。 ☚ 意象 心象 ☛ 表象 表象在脱离特定感知对象之后,头脑中形成的感性形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记忆表象是过去的知觉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想象表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活动形成的新形象。表象是一种感性认识形式,但它不同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都是由对象直接作用于感官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在对同一对象或同类对象感知的基础上,同时又离开了特定的感知对象之后形成的。它虽然与感觉和知觉一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但它比知觉具有更进一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 场 物质 ☛ 表象biǎo xiàng征兆,迹象。《史记·龟策传》:“会上欲击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预见~~,先图其利。” 表象 表象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所以也是审美心理过程的一个因素或现象。哲学上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把物质和意识联系起来的中介。它在科学活动中和在审美活动中有着形式上的区别。科学中,表象以普遍的思想形式出现,是在外界给与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具有概括性的特点。而艺术的或审美的表象,却采取另一种形式,即感性的形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从感性形式的表象,展开形象的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改造这种感性表象以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这是心理学领域的范畴。这里表象是介于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个中介环节。一方面,它的运动导致记忆的再现;另一方面表象的运动又趋向于主体的特定理想和目的,正是这种特定的理想和目的,可以称之为表象运动的合目的性,决定着主体对表象材料的加工、改造,而完成创造想象的过程。艺术的创造是一个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其中表象的运动则是中介。人们把生活中的感受(记忆表象)加工、提炼,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表象的再现、变形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里,表象具有生动的情感特征,情感则是表象运动的动因。 ☚ 图-底关系 意象 ☛ 表象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的有关事物形象的过程。如老师在课堂上提到长城,学生在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长城的雄姿。表象具有3个特点:其一是直观性,表象所呈现的是以前感知过的人或事物形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性。特点之二是概括性,表象虽然来源于感知,但它不是感知的简单再版,表象是经过多次感知形成的,其中事物的某些非重要细节被省略掉了,保留下来的是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表象反映的不是事物的个别特点,而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表象的特点之三是可操作性,表象在人脑中可以被任意操作、控制。如将英文字母“N”旋转90度之后是什么字母?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使用头脑中的表象,并将其作旋转90度的操作后才能完成。表象的这一操作性特点为形象思维提供了基础。表象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人的记忆信息库中,语言信息量与表象信息量的比例是1:100,表象在记忆中占有很大比重。表象也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我国心理学家发现,在幼儿进行数的运算过程中,直接由实物计算过渡到抽象计算(数字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表象,就能较快地过渡到数字计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利用表象来理解抽象的认识。而在许多职业中表象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画家、作家、音乐家、运动员、建筑设计师、科学家等等都离不开表象,任何职业的工作者也是如此。 ☚ 性格及其结构 记忆的技巧 ☛ 表象 表象biaoxiang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现在能在头脑中重现出天安门的雄伟形象。表象具有二个特点: ☚ 遗忘曲线 联想 ☛ 表象 表象biaoxiang是人的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大脑中原样再现;想象表象是由记忆表象和现有知觉形象重新改造组合成的新形象,可简称为“想象”。表象同感觉、知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觉、知觉是表象的来源。表象虽然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属于感性认识形式,但是表象是在过去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多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表象比感觉、知觉更前进了一步。表象在认识中有重大作用。表象使人的认识不局限于眼前直接为感官所接触的现象,能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表象是由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 ☚ 知觉 直观 ☛ 表象 表象biaoxiang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也就是说,表象是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人们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表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 符号表象 婴儿认知发展 ☛ 表象 表象Biaoxiang储存在个体头脑中的事物的形象。表象反映了事物的感知特征,尤其是空间特征,如大小、形状、方向等。但它并不等同于对刺激的感知,而是与之相对应的更高级的记忆编码,能长期保存,但也相对较不鲜明、较为简略、较不稳定。表象中一部分是记载个人亲身经历的各种情景的,是高度具体的,但也有些是具有某种概括性的。像“桔子”、“鸟”的表象,就不是关于某一特定的桔子或鸟,而是一般性的形象。另外,有部分表象并不是通过外界直接输入的,而是经由想象产生的新表象(参见“想象”)。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道看,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都是能够建立的,不同人身上优势表象可能不同。表象不仅在记录信息方面发挥作用,也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可以恢复提取,也可以对它进行各种再加工、重新组织、改造,以想象的方式参与问题解决。儿童语言虽不成熟,但很容易产生清晰、稳定的表象,而且难以遗忘,其想象也常常是丰富、新颖的,这是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和思考问题应充分考虑的。 ☚ 问题解决 想象 ☛ 表象通过感知而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形象。分为不同种:按概括性程度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前者是关于某一个具体事物的形象,后者是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形象;按产生过程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重现的形象,后者指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新形象;按形成的主导分析器还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具有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的基本特征,是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重要中间环节。 表象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参见“心理学”中的“表象”。 表象 表象在脱离直接的特定感知对象之后,头脑中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记忆表象是过去的知觉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想象表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新形象。表象是一种感性认识形式,但它不同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都是由对象直接作用于感官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在对同一对象或同类对象的感知的基础上,同时又离开了特定的感知对象之后形成的。它虽然与感觉和知觉一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但它同时又比知觉具有更进一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记忆表象有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个别表象,有对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的一般表象。一般认为,表象不仅是一种感性认识形式,而且是认识由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起着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作用。 ☚ 软科学 非本质联系 ☛ 表象 表象image指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被感知的东西脱离开感官以后,其形象可以留在脑内,留在脑内的形象称为表象。换言之就是感觉的概括化。反映一类有关事物的共同形象。表象是从感知过程即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 ☚ 赤颜恐怖 知觉 ☛ 表象idea;superficial phenomenon 表象image亦称“心象”、“意象”。指在头脑中重现出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表象曾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7世纪洛克(J.Loke )等人认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19世纪高尔顿对它进行了测量研究。但20世纪初,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将其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致使表象的科学研究一时陷入停顿状态。直至60年代,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表象作为人们信息加工、贮存的基本方式才又受到重视,表象研究也成为认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表象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所引起的,它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但又不是知觉的简单重复,是知觉痕迹经信息加工后的产物。表象作为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贮存,还可以被加工和编码。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按表象的感知特点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和味觉表象。按表象概括的特点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按表象的新颖性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由于表象不需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又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它对人类的想像、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表象 表象image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而在记忆中保留的感性形象。它是记忆的基本内容,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但其直观形象又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其概括也只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的概括。表象被看作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按其产生的条件,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以往知觉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叫记忆表象;在知觉形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形象,叫想像表象。按其概括程度,又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按其与不同分析器的联系,又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动作表象等等。它在生动性、概括性和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 ☚ 表情 表象记忆 ☛ 表象 表象image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脑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的产物,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表象作为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贮存,还可以被加工和编码。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 中央处理器模型 记忆表象 ☛ 表象 表象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通过对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或改造而成。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 ☚ 重建法 记忆表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