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益损
补虚益损是使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对各种虚损证进行治疗的方法。
损伤、骨关节疾病或伤病早期攻伐太过,均可耗损气血,瘀血、邪毒祛除之后,气血已亏虚,加之脏腑受损,气血化生失常,致皮肉筋骨失养,造成患部的新肉不生,新骨不长,疮口难合,肢体痿弱无力,并可表现短气懒言,食欲不振等,甚者气不摄血,血出不止,以致血脱。所以需要补虚益损,调节脏腑功能,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皮肉筋骨,伤病才能及早得愈。
补虚益损法是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的:“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的“损者益之”,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立法。后世结合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发展为各种补虚益损的具体治法。《神农本草经》收载了不少补益气血的药物,提供了药学理论和药物条件。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补益气血法不断地发展,清代张秉成著《成方便读》指出:“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补益气血法。肝肾同源,为先天之本,《内经》提出了“肝主筋”,“筋伤则内动肝”,“肾主骨”及“肾生骨髓”。到宋元时代,调补肝肾法,在骨伤科不但应用于临床,而且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阐发,如张杲在《医说》卷三云:“臂细无力不任重,此乃肝肾气(虚),风邪客滞于荣、卫之间,使气血不能周养四肢,故有此症,肝主项背与臂膊,肾主腰胯与脚膝……此症乃肝气偏虚,宜专补肝补肾。”这是自从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后,对调补肝肾法有较大影响的观点。此后,滋补肝肾法渐成为治疗筋骨伤病中后期的常用疗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主肉。”《素问 ·刺要论》云:“内伤则内动脾”。《难经》云: “脾主裹血,温五脏”。这是骨伤疾病中后期进行调补脾胃治疗的理论基础,后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脾虚则肌肉削”,“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下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若用辛甘药滋胃,当升当浮,使之生长之气旺。”明·汪机著《外科理例·生肌止痛》云:“肌肉,脾之所主也,溃后收敛迟速也,乃气血盛衰使然……,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自生。”他们都强调了骨肉受损的后期要调理脾胃。《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调脾胃”的常用药物,其中禽兽类的药物有白雄鸡、雌鸡,猪肝,狗肉、羊肉、水牛肉、獭肉、鼠肉等,这种以肉治肉的方法,丰富了调补脾胃法。
补虚益损法包括补益气血、滋养肝肾、调补脾胃之法。
补益气血法 具有补气补血、强壮身体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的患者,无论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均可用本法。此外,创伤或溃疡,伤口肉芽生长不佳,淡白不鲜,经久不愈,骨折迟缓连接等,均适宜用本法治疗。补气可用四君子汤,补血可用四物汤,气血双补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创伤大出血,气失所舍,可导致气随血脱,宜急补气固脱,用独参汤。伤损日久,阴血亏损,表现水不涵木、肝阳上扰者,宜养血熄风,可用四物汤加龙骨、牡蛎、天麻、杭菊等; 若见心血不足而惊悸者,宜养血安神,可用归脾汤或天王补心丹等。治疗血虚时,补血之中常兼用补气,如当归补血汤是也; 对严重贫血、气血两虚的骨伤患者,常与调补脾胃同用,先旺脾后化生气血,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卫气虚者,可用芪附汤; 中气不足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若气短懒言,脉细无力气阴不足者,用生脉散。
滋养肝肾法 具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作用,适用于伤病后期,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的患者。如骨折愈合迟缓、骨质疏松属肝肾衰虚者,可用健步虎潜丸; 习惯性脱位,可用补肾壮筋汤等; 慢性腰痛且有阴不足者,用六味地黄丸,若有阴虚火动者,可用知柏八味丸。对于禀赋不足或伤病之后以致肝肾亏损衰虚、筋骨不强的患者,须补肝肾以壮筋骨。肝肾同源,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养肝常兼滋补肾阴,故在养肝血的基础上往往加上熟地、杞子、山萸肉等。肾为先天之本,若真阴不足者,宜滋补肾阴,可用左归丸; 肾阳不足者,宜温补肾阳,可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调补脾胃法 具有健脾、醒胃,促使气血化生,生肌长肉的作用,适用于瘀结或邪毒已基本祛除而脾胃虚弱者,或中气虚弱不足以胜邪者。创伤骨折的中后期,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若运化失职,肢体局部肿胀不消,创面肉芽水肿,经久不愈者,可用参苓白术散等; 溃疡创面较大,经常出血,面色苍白或萎黄者,可用归脾汤。年老患者,脾虚中寒,可用理中汤等; 若创伤感染或附骨痈,高热之后,或用攻伐之后,胃阴受损,耗液劫津者,可用滋养胃阴的益胃汤加减。骨关节疾病中后期患者,由于长期消耗,多出现脾虚,或脾肾两虚证候,故又常与补肾同用。
补虚益损法属补法,因此瘀实邪盛者不宜应用,须先攻实。若跌仆损伤瘀血未尽,但又虚不任攻伐者,亦当在祛瘀的基础上,酌用补益之品,不能见到有虚象,即一味补虚,以防留邪损正,积瘀为患。补气药多为温燥之物,阴虚内热、肝阳上亢者忌用补血药则多是滋腻之品,滋养肝肾的药物更是如此,如脾胃虚弱者遇之,容易引起纳呆、便溏,所以补血滋肾方中,往往需要配入醒胃和中之品。若正虚邪实者,亦须权衡利弊,或攻补兼施,但必须辨证得当,切戒犯“虚虚实实”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