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汤❶《兰室秘藏·呕吐门》方。又名柴胡半夏汤。柴胡、升麻、藁本各五分,茯苓七分,炒神曲、苍术各一钱,半夏二钱,生姜十片。为粗末,水煎去渣,稍热服。功能祛风化痰,降逆和胃。治素有风症,畏风目涩,头痛眼黑,胸中有痰,恶心欲吐,遇风但觉皮肉紧,手足难举重物。 ❷《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方。黄芪七分,炙甘草五分,升麻、猪苓各四分,茯苓、葛根、人参各三分,柴胡、羌活、陈皮、连翘、当归身、炒黄柏、泽泻、苍术、神曲末、知母、防风各二分。为粗末,水煎去渣,空腹稍热服。治前阴冰冷,及阴汗,两脚痿弱无力。 ❸《医学六要》卷七方。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酸枣仁、炙甘草、木瓜。水煎服。治肝血不足,筋缓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 ❹《金匮翼》卷六方。干地黄三钱,白芍药一钱半,当归、陈皮各一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肝虚胁痛,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 补肝汤 《三因方》卷八【组方药物】 山茱萸 甘草(炙) 桂心各30克细辛(去苗) 茯苓 桃仁(麸炒,去皮、尖) 柏子仁 防风各60克 川乌头15克(炮,去皮、脐) 【制剂用法】 上药9味,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3枚,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主要功效】 暖肝补虚。 【适应病证】 肝经虚寒,胁满筋急,不得太息,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不乐,肢冷腹痛,目视䀮䀮或左胁偏痛,筋痿脚弱。
补肝汤 《兰室秘藏》卷下【组方药物】 黄芪2.1克 炙甘草1.5克 升麻 猪苓各1.2克 白茯苓 葛根 人参各0.9克 柴胡 羌活 陈皮 连翘 当归身 黄柏(炒) 泽泻 苍术 曲末 知母 防风各0.6克 【制剂用法】 上药18味,锉如麻豆大,都作1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适应病证】 前阴冰冷,阴汗,两脚软弱无力。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酒、湿面。
补肝汤 《医学六要》卷七【组方药物】 生地 当归 白芍 枣仁 川芎 木瓜 炙甘草 【制剂用法】 上药7味,水煎服。 【主要功效】 养血滋阴,柔肝舒筋。 【适应病证】 虚劳肝血不足,筋缓不能行走,眼目昏暗;或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昏花,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𥆧,舌干红,脉弦细数者。 【方义分析】 本方由四物汤加枣仁、木瓜、甘草而成。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酸枣仁、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舒筋。合用共奏养血滋阴,柔肝舒筋之功。故对血虚肝弱,眼目昏暗,急躁易怒等有效。若肝血不足,肝阳旺盛者,宜酌加平肝潜阳之品。
补肝汤 《湖南医药》1982,6:10【组方药物】 太子参 苡仁 茯苓 赤小豆各30克 泽泻 车前子各20克 白芍 猪苓 桑白皮 苍术各15克 木瓜 陈皮各12克 【制剂用法】 上药12味,水煎分服,每日1剂,并适当配合西药。 【适应病证】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合并肝肾夹杂症,属湿热胀满型。 补肝汤 补肝汤本方见于《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十。方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酸枣仁、炙草、木瓜(一方有麦冬)组成。水煎服。功能补血养阴。主治虚劳肝经血虚阴亏。症见两胁引胸而痛,筋缓不能行走,眼目昏暗;或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昏花,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舌干红,脉弦细数者。 本方所治证属肝血不足,肝阴亦亏所致,故用补血养阴之法。方中当归补血和血,入肝经治肝血不足;白芍养血敛阴,入肝经治肝血不足、肝阴亦亏;川芎行气活血,解郁止痛;熟地滋阴益肾,养血补肝。以上即四物汤。更以酸枣仁、木瓜、炙甘草配伍同用,取其酸甘化阴,奏滋养肝阴之功。一方有麦冬,则养阴之力更优。诸药配合,功能补肝血、养肝阴,故名补肝汤。临床用于虚劳见有肝经血虚阴亏者。本方以两胁作痛,行走无力,眩晕耳鸣,眼目昏暗,急躁易怒,舌干红,脉弦细数等为辨证要点。若头痛、眩晕、耳鸣较重,或筋惕肉瞤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等平肝潜阳;目干涩、畏光、视力减退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等以养肝明目;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丝瓜络以养血通路;情绪急躁,同时兼见溲赤便秘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以清肝泻火;胁痛者,加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补肝散(滑氏方,录自《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 山茱萸肉、当归、五味子、山药、黄芪(炒)、川芎、木瓜各半两,熟地黄、白术(炒)各一钱,独活、酸枣仁(炒)各四钱。上为末,每服五钱,枣、水煎服。功能补肝肾,益气血。主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或身痛经不调。 补肝散(《医略六书》卷十九) 生地、熟地各十两,归身六两,白芍四两(炒),柴胡五钱,石斛三两,丹皮一两半,甘草一两。为散,水煎五钱,去渣温服。功能养阴血,退虚热。主治劳累伤肝,脉弦数虚涩者。原书说:“盖肝无补法,养阴滋血即所以补肝。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肝得所养而疲劳自已”。 ☚ 小营煎 养血胜风汤 ☛ 00004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