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补农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补农书

 《补农书》是一部关于明清浙西太湖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农书。清初张履祥撰。本书系为补充明崇祯末年的《沈氏农书》而作,成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沈氏农书》也曾经张履祥校定,所以,乾隆年间,朱坤重刻张履祥的《杨园先生全集》时,开始把《沈氏农书》也列入其中。乾隆四十七年(1782)陈梓刻印了勤宣堂藏版补刊本,同治十年(1871)江苏书局发行了陈克鉴原校、万斛泉编次本,这是现存最完整的版本。“昭代丛书”、“通学斋丛书”、“学海类编”、“皇朝经世之编”、“丛书集成”等丛书和然藜阁的单行本中,也都是把《沈氏农书》和张履祥的《补农书》一起刊印,并以 《补农书》或《农书》为总书名。然藜阁单行本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从《杨园先生全集》中抽印出来的。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恒力、王达的《补农书研究》一书,其下编为《补农书校释》。1961年农业出版社再版。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的 《补农书校释》增订本。
 沈氏已失其名,涟川(今浙江吴兴县东境的双林、涟市两镇之间)人。生平事迹不详。张履祥,字念夫,一字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青年时代张曾习八股文,年15,补县诸生 (秀才),后屡考未中举人,遂在乡间教书。崇祯末年拜家居御史刘宗周为师。明朝灭亡以后,张参与了反清复明活动。从顺治四年(1647)起,张一面教书,一面留心农事。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动手将 《沈氏农书》抄录了1篇,与家人共同研究,并有意把它奉为最高的准则。同年8月,应徐敬可之约,有感于《沈氏农书》与桐乡本地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同,如桐乡的蚕桑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就比涟川要大。因此,便把自己平时所亲身经历过的,还有与老农所讨论过的,写出来作为《沈氏农书》的补充,供徐敬可选择使用。这便是张氏 《补农书》。
 现在通行的《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沈氏农书》,下卷《补农书》。《沈氏农书》又分为 “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附”、“家常日用”、“张履祥跋”等部分; 《补农书》则由 “补 《农书》后”和 “总论”两部分组成。全书约2.5万字。
 《补农书》以水稻、蚕桑生产为主,兼及粮食种植、家禽家兽饲养、水产养殖、蔬菜栽培、农产品加工、农场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上卷《沈氏农书》中的“逐月事宜”,用简单的文字将每个月的农事活动,按天晴、阴雨、杂作、置备等项进行安排,属月令体裁。“运田地法”以种植业为对象,讨论了水田、旱地的耕作方法,主要包括水稻、麦、油菜、桑等的栽培种植,养猪、羊积肥,以及农场雇工管理、救灾等内容。最早提出了水稻看苗施肥技术,水稻移栽技术,水稻稀播壮株技术,系统地总结了选种搭配、合理密植、烤田灌溉、桑园管理等农业生产技术。在农场经营管理方面,仔细地计算了雇佣劳动力的收支情况和雇工伙食供应标准,这在古农书中是少见的。“蚕务、六畜附”以养殖业为对象,讨论了蚕、羊、猪、鸡、鸭、鹅等的饲养方法和收支情况,以及与之有关的织绢和酿酒等加工业的成本和利润。“家常日用”着重在于农副产品的加工和烹调。下卷 “补农书后”对于种桑、养蚕、稻麦二熟,麦田整地施肥,水稻品种以及梅豆、麻、苎麻、芉、萝卜、甘菊、芋艿、百合、山药、树木、瓜蔬、白扁豆等的种植,鱼、鸡、鹅的养殖,酿酒等进行了论述,取得了一些新成就,如麦田开沟、桑树压条繁殖、松棚式木架养蚕等等。“总论”讨论了农具的重要性、农场的经营管理、雇工的选择使用、主佣关系、家庭手工业等项内容。
 《补农书》从内容来说,它属于综合性农书。但又与先前的综合性农书不同,它是属于地方性的综合性的农书。其次,《补农书》改变了原来农书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把技术与管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总结出了许多经营管理经验,突出了农业不仅是自然再生产,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特色。
 地方性农书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农书写作的特点,而《补农书》又是其中的典型,它对中国传统农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张履祥在《沈氏农书》的跋文中对此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奉以为高矩”。他说:“其艺、栽桑、育蚕、畜牧诸事,俱有法度,甚或老农蚕妇之所未谙者。首列月令,深得授时赴功之义。以次条列事力,纤悉委尽,心计周矣。”正因为如此,《补农书》出版之后就流传到了太湖沿岸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对这些地方的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浦东、南汇、奉贤等地的农民多采用此书中的耕作法。本世纪50年代,陈恒力、王达等人为了整理此书,曾到嘉兴、桐乡一带从事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表了 《补农书研究》一书,于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补农书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 “补农书整理研究”,下编“补农书校释”。“补农书整理研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背景和自然资源条件、农桑产量水平推测、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分区治水与改造自然、农业技术思想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技术等等内容。这项研究成果后又收进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农学史(初稿)》之中,代表着 《补农书》研究的最高水平。

《补农书》Addendum to Shen's Treatise on Agriculture

记载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方性农书,反映了明清之际当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发展水平。
《补农书》由《沈氏农书》和张履祥的《补农书》合编而成,分为上下两卷。《沈氏农书》为涟川(今浙江湖州练市)沈氏所作,成书时间约为崇祯十三年(1640),沈氏名字及生平不详。《补农书》作者为桐乡张履祥(1611~1674)。张氏于清兵入关后,隐居家乡务农,以自己的心得体会于顺治十五年(1658)编成《补农书》,旨在补充《沈氏农书》之不足。乾隆年间,朱坤重刻《杨园全集》时,把《沈氏农书》也一并列入《补农书》中。从此,《补农书》的内容即包括《沈氏农书》在内。
《沈氏农书》由“逐月事项”、“运田地法”、“蚕务”和“家常日用”四篇组成,其中运田地法的技术内容最丰富。《补农书》由“补农书后”、“总论”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其中“补农书后”共22条,内容都是《沈氏农书》中未提及的。《沈氏农书》运田地法20条的内容在明代中叶的《乌青志》中已有记述,当是嘉湖一带农民长期实践的经验。
这两卷书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在农业技术上,以“粪多力勤”为纲,强调精耕细作,少种多收,并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例如在水稻生产方面,强调立秋前后必须烤田,以促进稻根深扎,茎秆健壮,增强抗逆能力;在小麦栽培方面,首次提倡育苗移栽,主张在中秋前后在高处播种育苗,获稻后即移栽于大田,以延长小麦的生育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肥料积制和使用方面,主张养猪、养羊积肥,提出“化无用为有用”,并首次介绍了水稻育苗追肥的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主张冬天要在田基地脚铲除草根,另添新土,清除害虫的越冬场所。还首次提出要汰除癃桑(萎缩病)病株,以免传染等等。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在农业经营上,其突出之点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了几种多种经营的方案。例如张履祥为邬行素家属所规划的经营模式: 在10亩废地上种桑3亩,种豆3亩,种竹、种果各2亩。池塘养鱼,还畜羊五六头。打草饲羊,羊粪壅桑,桑下套种蔬菜,四旁杂以豆、芋之类,收豆后再种麦。在经济效益上长短结合,可解决数口之家的衣食问题,并可实现蚕、果、粮、菜、鱼、畜间的良性循环。该书还记载了一些当时农作物的亩产量和产品价格,介绍了雇工用人的经验,在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上有较高的价值。
该书版本较多,可分三种类型: 其一只收《补农书》的版本,如《张杨园先生全集》初刻本、乾隆六年(1741)《杨园全集》本、光绪三年(1877)《经世文编》本等。其二是只收《沈氏农书》的版本,如《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本。其三是以上两部农书一并刊刻的版本,如《杨园全集》(1754年)、《昭代丛书》本等。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恒力校点本。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补农书校释》增补本。

《补农书》Addendum to Shen’s Treatise on Agriculture

清代农书。张履祥撰。履祥于明亡后,隐居在家乡浙江桐乡县杨园村从事农业生产,他得到《沈氏农书》(见《沈氏农书》)稿本后,极为欣赏,又将本人经验和同老农的谈话记录下来,著成一书,作为对《沈氏农书》的补充。本书约成于1658年,全书共22条,又有总论9条,以及与农事有关的附录8条。因与《沈氏农书》合刻,题名为《补农书》。

补农书

120 补农书

清初浙江桐乡人张履祥著。成书于1658年。作者以教书为业,在得到同乡沈氏的《农书》之后,他把本人身体力行的经验以及同农民的谈论记录下来,以为补充,故称《补农书》。作者的学生在本书的引子中说,作者“读书馆课之余,凡田家纤悉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谆谆以耕读二字教后人”。本书包括治地、稻秧、麦秧、蚕叶、种果、养鱼、养鸡鹅、薪炭、酿酒等22则农业技术措施;另有器用、择良农等9则经营地主操持家务的方法。

☚ 沈氏农书   授时通考 ☛

补农书

一卷。清张履祥(1610—1674)撰。张履祥,字考夫,一字念夫,号杨园,桐乡 (今浙江桐乡县)人。张履祥少有大志,明亡后避世乡间,康熙十三年(1674)卒。张履祥隐居乡间,身体力行从事农业生产。他把自己的劳动经验及农夫们关于农业生产的议论联系在一起,总结成书,作为自己所欣赏的农学著作《沈氏农书》的补充,定名为 《补农书》。《补农书》成书于顺治十五年 (1658),内容共有二十二条,均为与农事有关的操持家务的方法。《补农书》 与 《沈氏农书》并行,因此二者在一处常题作《农书》或《沈氏农书》。《补农书》原收在张履祥的 《杨园先生全集》中,后有《昭代丛书》本、《通学斋丛书》本、然藜阁本等。《续四库全书提要》也有介绍。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沈氏农书》(《补农书》)。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陈恒力校释的 《补农书校释》。

补农书

《补农书》

书名。清张履祥(1611—1674)为补充沈氏《农书》的不足而撰。对稻、麦、桑、麻、果、蔬的种植, 和农家副业的规划、经营、管理都有论述。对研究明清时代的农业生产,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钦定户部则例   授时通考 ☛

补农书

书名。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明末浙江湖州(今吴兴)沈氏所作,又称《沈氏农书》,成书于崇祯末。下卷为浙江桐乡张履祥所作,成书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该书反映了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和江南地主雇工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关系,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古代农业书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