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性结膜炎
衣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是鹦鹉热,淋巴肉芽肿,沙眼的病原体。因可以通过细菌滤器,寄生于细胞内,并形成包涵体,以往曾误认为是病毒。近年来,对该属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及代谢功能等的深入研究,明确它们兼有RNA及DNA,以及一定的酶,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具有细胞壁及细胞膜等的特点,这些都是不符合病毒的基本性质的,因此确定它不是病毒,而归于立克次体纲,并将它们另立一目,称为衣原体目。其下又分为二属:属Ⅰ为沙眼衣原体,包括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和淋巴肉芽肿,前者又分为流行性沙眼组及眼生殖泌尿组。属Ⅱ为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性结膜炎包括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淋巴肉芽肿性结膜炎等。
包涵体性结膜炎 包涵体性结膜炎是沙眼衣原体中眼生殖泌尿型衣原体所致的结膜炎。此型衣原体引起宫颈炎及男性尿道炎。男女常因性交而传染。眼部感染多来自生殖泌尿系统。常为双侧,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以下睑结膜及下穹窿最为显著,数月后消退而不遗留瘢痕,无角膜血管翳。临床上分为新生儿及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二类。
(1) 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 又称新生儿包涵体性脓漏眼。新生儿在产道中受感染。潜伏期5~10天。结膜充血、肥厚、乳头增生、下穹窿及下睑结膜病变尤著。新生儿结膜腺样层尚未发育,故2~3个月内无滤泡形成。分泌物很多,可呈脓性,显微镜检时不见细菌,但见上皮细胞内有包涵体,可与新生儿淋病性眼炎鉴别。2~3周后转入慢性期,晚期有显著的滤泡形成。3个月至1年内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无角膜并发病。
(2) 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 由于自身的衣原体性尿道炎或宫颈炎感染眼部,或通过污染的游泳池水感染。以往曾称之为“游泳池结膜炎。”实际上并不一定在游泳后才发生,妇科医师在检查此类患者时,分泌物溅入眼内亦可得病。潜伏期3~4日。开始时结膜充血,继则眼睑浮肿,耳前淋巴结肿大,穹窿部有很多滤泡,下方最著。结膜因细胞浸润而肥厚。急性期有很多分泌物,内含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结膜刮片上可见包涵体。急性炎症逐渐消退,结膜肥厚,充血及滤泡可持续3个月至1年。终则消失,不留痕迹。
磺胺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对此病均有显著疗效。新生儿局部滴药即可,成年人可辅以口服。
沙眼与包涵体性结膜炎究系同一病原体所致的不同表现,抑系两种疾病?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此二病在临床症状、传染途径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皆有区别;但其包涵体,分离培养的衣原体在形态、生活周期以及生物学特性(除免疫分型外)等方面尚无法区别。临床上的区别已如前述。流行病学亦颇不同。如在我国沙眼仍然存在,但很少遇到包涵体性结膜炎的报道。而在英国,沙眼极为罕见,但包涵体性结膜炎及尿道炎则较常见。也有的地方二病同时存在。自分离培养衣原体成功后,在人眼接种实验中,各作者报告的结果颇不一致。早在1934年Lin-dner就称包涵体性结膜炎为副沙眼,他认为沙眼是从生殖泌尿系感染到眼之后,经过若干代的从眼到眼的感染引起了变异。近年Jones综合临床及实验观察,认为沙眼及包涵体性结膜炎,乃一症状谱之两端,其中间有过渡型的衣原体性点状角结膜炎。后者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合并有弥散点状上皮及上皮下角膜炎,而无血管翳。总之,近年对此二病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但仍有些问题需深入探讨。
淋巴肉芽肿性结膜炎 淋巴肉芽肿是一种性病,偶而可污染到眼部或通过实验室感染。眼部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或在球结膜出现肉芽肿,有分泌物。48小时后耳前、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3~4周后急性炎症消退,但呈慢性滤泡性结膜炎。眼睑因淋巴管阻塞呈橡皮肿样。角膜上方可发生点状浸润,之后有新生血管侵入。
结膜刮片检查在吞噬细胞中可见包涵体,发病2~4周后皮肤Frei试验多呈阳性,有助诊断。治疗以周身应用磺胺或四环素族抗生素一般有效,3~4周可望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