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衡阳湘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衡阳湘剧 衡阳湘剧民间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 也有称“衡阳汉调”的。民国初年,其弹腔剧目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今名。该剧流行于衡阳、郴州和湘南各县及江西永新和广东乐昌等地,有昆、高、弹三种声腔,是一个保留昆腔剧目较多的剧种。艺人祖辈传说,明代有个江浙冯姓的官员带来戏班,是为衡阳有戏班之始。又说:1627年(明天启七年)桂王就藩衡州,带来昆腔戏班。传统剧目约500个左右。其中昆腔剧目颇具特色,表演动作细腻,舞蹈性强。整理的昆腔剧目《醉打山门》曾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还有《雁门关》、《置田庄》、《审假旨》、《打碑杀庙》、《贺府斩曹》、《牛皋招亲》等,还演出过王夫之的《龙舟会》。历代名艺人有王玉祝、蒋寿钧、谭松云、周法伯、潭松月、谭保成、谭贵昌、陆金龙、罗金城、曹金彪、王桂枝等。 ☚ 湘剧 花鼓戏 ☛ 衡阳湘剧 衡阳湘剧地方大戏剧种。旧称衡州班子,也曾称衡阳汉班,抗日战争时期始有今名。主要流行于湘南东部一带,并及江西永新、广东乐昌等地。兼有高、昆、弹3种主要声腔及杂腔、小调,是保留昆腔剧目最多的剧种。传说源于明嘉靖衡州太守冯正伯从外地带来的戏班。清乾隆刊《清泉县志》上有演出 《目连》、《观音》诸剧的记载。咸丰以来,有老天源、老吉祥等名班。抗战时期曾建立抗敌宣传队宣传抗日。1949年后,衡阳市和桂阳县建有专业剧团。传统剧目500个左右,以 “青红绿白黄”著名,即《青梅会》等五大本高昆混合演出剧目。现仍保留300来支昆腔曲牌。角色分老生、正生、小生、大花、二花、三花、正旦、小旦、老旦9行。高、昆、弹3类剧目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高腔古朴,昆腔细腻,弹腔程式较多。整理改编的传统戏《醉打山门》、《雁门关》、《打碑杀庙》、《贺府斩曹》等颇具影响。 ☚ 辰河戏 常德汉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