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衙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衙前

宋职役之一。唐代有衙前军,但非官役。宋衙前为职役中负担最重的差役。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并负赔偿损失和短缺等责任,承役者往往因赔偿所累而破产。宋初无固定役法。仁宗时,有派里正轮充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为减轻亏累,官府特许衙前承包酒坊,以资弥补。由于衙前负担沉重,富户往往买通官府,或以田假售于形势户,或亲族分居以避重役。致使差役负担多落到三、四等户身上。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推行免役法,衙前改为雇役,以坊场钱 (酒钱) 募充。

衙前

衙前

又称“公人”。唐、五代、宋州县役人。始见于中唐肃宗时(756—761)。五代的后唐、后晋、后周均设。至宋,成为乡村上户承担的主要差役。主掌典领仓库、管理官物、辇送纲运, 并主持场务、馆驿、河渡、厨传等事。按其由来和职责,又有押录衙前、里正衙前、直勾衙前、乡户衙前、长名衙前、投名衙前、衙前将吏等名目。神宗以前衙前以轮差为主, 由乡村第一等户充任, 其产业须在二百贯以上。如失陷官物, 须以家财赔偿, 任者往往破产, 故被视为“重难之役”。任期二至三年。然四川、淮南、两浙等路大半系自愿投充的长名衙前, 无年限限制。仁宗时废里正衙前, 向长名衙前转化。熙宁年间(1068—1077)行免役法, 衙前一役募人投充, 酬以免役钱。哲宗元祐(1086—1094)后或雇募或投充, 不再轮差乡户。各类衙前之地位、待遇各不相同, 均由衙司管理。

☚ 堰头   二、农业 ☛

衙前

衙前

宋代差役之一,主管运送官家物品。宋初无固定役法,仁宗初期,有派里正轮充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衙前役是宋代民众最重负担之一。官府为了保证官物运输的安全,承担衙前者必须有相当的资产、即由资产在200贯以上的一等大地主充当。担当这个职役,可免科配、折变,并授予官衔,三年一升,最高可到都知兵马使。衙前在保管和运送官家物品中,必须为官物的失误和短缺负责、以致承役者有时累及破产。有的富户因不愿承当衙前,为了躲避,只得典卖田地、减少丁口,甚至逃亡。后来,派充衙前者,只能降格以求,派一般民户充任衙前。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自宋仁宗末年到王安石变法之前,许多地区已改革了这项弊法。熙宁三年( 1070 )行免役法,衙前改为雇役, 以酒税募充。

☚ 甲头   鼠尾流水差役 ☛

衙前

又称公人,掌主管官物,负责辇运等事宜。唐五代衙前是一种权力很重的军职,宋是一种职役。名目极多,十分复杂。有衙前将吏、衙前职员、押录衙前、长入衙前、长名衙前、里正衙前、乡户衙前、直勾衙前、直差衙前、提充衙前等。其中里正衙前和乡户衙前为差役。通常由乡村第一等户轮差。如失陷官物,须以家财赔偿,往往有因此而倾家荡产者。但总的来说,衙前是宋代基层政权的头目。王安石变法时,改差役为雇役,各等民户均须纳免役钱或助役钱,成为一项新税。

衙前

公人名。宋代州役之一,有若干名目: 由衙校充当者,称为“将吏衙前”; 由押录充当者,称“押录衙前”;由里正充当者,称“里正衙前”;由富户充当者,称“乡户衙前”。其职任为掌官物的押运和供应,常主持场务、仓库、馆驿、河渡、纲运等。若短失官物,须负赔偿之责,往往因此破产。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实行免役法后,衙前改为雇募或投充,不再论差乡户。

衙前

州府役吏总称。随时供奔走使唤。如仓、草场专知、副知缺,户部下临安府点差系籍正额衙前上名人前去顶替执役,即主持官物的给纳(《宋会要·食货》54之16;《宋文鉴》卷87,钱彦远《奉国军衙司都目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