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病证名。 ❶指非外伤性所致的头部诸窍及肌表出血。《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阳络指在上或属表的络脉而言。见齿衄、耳衄、目衄、鼻衄、舌衄、肌衄等各条。 ❷指鼻出血。《丹溪心法·咳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衄血除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外,尚有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者。治疗除可用泻火、清热、凉血、滋阴等法外,并可采用补气摄血、导火归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详见各有关条。 衄血❶广义,指外部可见之出血。 ❷狭义,指鼻出血。 衄血nǜ xuè《本草纲目》序例第2卷吐法(128)。病证名。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外部出血病症。《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如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都属于衄血。 ❷指鼻出血。《丹溪心法》:“衄血者,鼻中出血也。” 衄血nǜxuè病症名。 ❶泛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外部出血病症。《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 如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 都属衄血。 ❷专指鼻出血。《丹溪心法·咳血》: “衄血者, 鼻中出血也。” 详鼻衄条。 衄血 衄血衄血是泛指眼、耳、鼻、舌、齿龈及肌肤出血的病证。本条的衄血是指因血从鼻窍溢出的失血,属血溢的一种。《症因脉治》把衄血分为外感衄血与内伤衄血二类。其临床特点是外感衄血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咳喘烦渴等症。内伤衄血有身无表邪、烦热口苦、潮热头痛等症。 病名考证 衄血出《内经》简称衄。衄血兼有肌肤渗血者,称衄蠛。若素患衄血者,《伤寒论》以平素经常出血的称衄家。《诸病源候论》始称鼻衄。若鼻衄甚多,口耳俱出者,称大衄,或鼻大衄。《扁鹊心书》称脑衄。若鼻衄久不止者,《圣济总录》称久衄。 病因病机 是由于外邪犯肺或胃火上逆或肝经郁热或积劳积损以致阳络受伤,血越鼻窍。衄血往往与肺脏关系密切,总以火乘肺金为主。但衄血不独于肺,诸经皆可为衄,《景岳全书·血证》曰:“凡鼻衄之血,必自山根以上精明之次而来,而精明一穴乃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蹻五脉之会,此诸经皆能为衄也。” 辨证施治 衄血治疗应辨明脏腑之虚实。邪犯肺胃者,治以疏泄凉血为主;气火上逆者,治以疏肝凉血,降火和胃为主;劳伤脾肾者,治以益气滋阴导火下行为主。临床上衄血常见本虚标实,当以兼顾。 (1)伤寒衄血:出《诸病源候论》。症见鼻衄鼻塞,发热畏寒,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此由风寒不解,邪壅经络,阳气怫郁,发为鼻衄。治宜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若有汗恶风,脉浮缓者,用桂枝汤。若体虚脉微者,用麻黄桂枝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发散风寒;人参、黄芪、甘草、当归身、麦门冬、白芍药、五味子益气扶正,固表和营。 (2)上热衄血:出《新刊仁斋直指方》。症见鼻衄鼻干,发热无汗,咳喘烦渴,苔薄黄,脉浮数。是由于外感风热,上犯于肺,血行清道,上溢鼻窍所致。治宜疏泄凉血。方用桑菊饮加荆芥、葛根、蒲黄、茅根、山栀。若阳明胃热,上蒸于肺者,选用白虎汤、玉女煎等。若阳明腑实,火壅于上者,《新刊仁斋直指方》又称实热衄血,选用小承气汤、拔萃犀角地黄汤加减。 上热衄血《证治汇补》指心火上炎,火盛动血所致者,症见鼻衄善惊,心悸面赤,脉大而虚。若以肝火偏旺,惊而鼻衄者,《内经》又称惊衄,用三黄补血汤加减。 (3)郁热衄血:出《丹溪心法》。症见鼻衄不止,烦闷胁痛,口苦易怒,或经血逆行,苔薄舌红,脉弦数。此由情志抑郁,肝失疏泄,阳热怫郁,气火上逆所致。治宜疏肝凉血。方用四逆散、犀角地黄汤加减。若肝火太盛者,加黄芩、黄连、山栀、郁金;若肝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天门冬、阿胶;若脾虚气弱者,加黄芪、党参;若衄久不止者,山茶花为末,童便、姜汁、酒调下。 (4)伤酒鼻衄: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症见鼻衄面赤,口苦多汗,苔黄腻,脉滑数。是由于酒食过度,湿毒蕴积,胃火上逆,发为鼻衄。治宜降火和胃,凉血止血。方用茅花汤加乾葛、枳椇子。药用栀子、黄芩、郁金降火开郁;茅花、生地黄、百草霜凉血止血;加入乾葛、枳椇子和胃醒酒。 (5)虚劳鼻衄:出《诸病源候论》。症见鼻衄潮热,面赤头痛,苔薄舌红,脉细弱而数。由于劳伤元气,阴虚火动,火逆于肺,血行清道所致。治宜滋阴清火。方用一阴煎加减。若以气阴两虚为主者,用止衄散加减。阴亏于下,火不归元,阳浮于上所致者,症见鼻衄甚多,发热面赤,手足厥冷,脉微细或浮大而虚。《景岳全书》称格阳鼻衄。用镇阴煎加减。 《张氏医通·诸血门》曰:“其衄血种种,各有所从,不独出于鼻为衄也。”因此,眼衄、耳衄、鼻衄、舌衄、齿衄、肌衄统称衄血。若见上下诸窍出血者,《诸病源候总论》总称九窍出血。 眼衄: 见《张氏医通》。《血证论》称目衄。症见眼衄目乾,发热口渴,鼻乾便结,苔黄燥,脉沉实。因积热伤肝或阳明胃热而致血从目出,治宜清胃泻火。方用通脾泄胃汤加减。若因郁怒伤动者,宜从肝治,丹栀逍遥散加减。 耳衄: 见《证治准绳》。症见耳内作痛,流血。急躁易怒,目赤升火,或有畏寒发热,苔薄黄腻,脉弦滑带数。因肝胆三焦热壅生风而致耳中出血。治宜清泄肝胆。方用柴胡清肝散加减。若肝肾不足,不疼不肿者,六味地黄汤加减。 舌衄: 见《诸病源候总论》。症见舌体渗血或血涌舌肿、口疳舌糜,舌红脉数等。因心经火盛,热迫血行而致舌上见血。治宜清泄心火。导赤散加黄连、大力子、连翘、蒲黄、槐花、牛膝、玄参。若属阴虚火炎者,六味地黄汤加阿胶、旱莲草、蒲黄、山栀。 齿衄: 见《证治准绳》。《医学入门》称牙宣。《症因脉治》称牙衄。由太阳表邪,侵入阳明,或阳明胃火复感风热者,《症因脉治》称外感牙衄。症见龈衄暴出,身热畏寒,烦闷额痛,苔薄微黄,脉浮数。治宜散风清热。方用葛根防风汤加减。由酒食炙煿,胃肠积热,火热上冲者,《症因脉治》称内伤牙衄。症见龈衄如涌,口臭齿坚,龈肿腐烂,大便秘结,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沉实。治宜清胃泻火。方用升麻清胃散、小承气汤加减。 亦有内伤齿衄特指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的齿衄,《症因脉治·牙衄总论》曰:“若身无表邪,牙龈时或出血,来血不多,久而不愈,肌肉消瘦,此少阴肾经牙衄之症也。”方用六味地黄丸加黄柏、骨碎补。若大便不溏亦可加入酒大黄、犀角(可用广犀角代之)。 肌衄: 见“衄血”条。 ☚ 失血 咯血 ☛ 衄血nǜ xuè❶ hemorrhage ❷nosebleed;rhinorrhagia;epistax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