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移植
应用某种血管材料移植于血管病变部位,从而使血管恢复正常通道的方法,称为血管移植。血管移植是治疗血管损伤、血管狭窄或阻塞及动脉瘤等病变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血管移植材料主要有自体静脉、同种异体动脉,自体动脉和人造血管。
自体静脉 可用于动脉或静脉移植,常采用的自体静脉有大隐静脉、颈内、外静脉或与动脉伴行的四肢静脉,它适用于治疗颈、冠状、内脏、肾及四肢动脉疾病,但不适用于胸、腹腔内大动脉移植,因为静脉壁较薄,且动脉压力高,移植后,静脉本身发生退行变性,致使移植静脉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导致破裂。自体静脉作为静脉代用品移植治疗的有门腔静脉“H”型分流术或髂股静脉旁路移植术,但移植静脉的口径宜大些,较小口径静脉的移植,往往由于静脉系统的压力偏低,血流缓慢,易并发血栓形成。
同种异体动脉 Gross等于1949年首先报道应用同种异体动脉移植治疗胸主动脉缩窄获得成功,推动了血管移植的进展。常用的异体动脉保存法有冷冻干燥,或浸泡在Tyrode溶液、70%酒精、4%甲醛等。异体动脉移植后被受体动脉和血管周围组织所产生的结缔组织替代,近期效果虽满意,但经远期观察,发现管壁变性、钙化形成,引起移植血管扩张破裂。此外,异体动脉的取材来源困难,保藏步骤也较复杂,同时由于人造血管的问世,目前异体动脉已较少采用。
自体动脉 1964年应用自体动脉作动脉移植以来,近20年中,据文献报道其优点为能保存纤维组织生机而不发生变性;移植在儿童体内,可随动脉的生长而增长; 能有正常的弯曲性,适用于关节部位的移植;在感染区亦可移植获得愈合。自体动脉移植的取材部位有髂内或髂外动脉,髂外动脉取材后遗留缺损部位可用人造血管或自体静脉移植,髂内动脉缺损部位无需再移植。自体动脉适用于肾动脉、内脏动脉或周围动脉病变的移植,亦适用于人造血管移植后并发感染而需更换移植血管者。
人造血管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人造血管的研制、实验和临床应用,推动了血管外科的迅速发展。1952年Voorhees等应用Vinyon “N”人造血管移植狗的腹主动脉获得成功,并于次年应用于临床。此后奥纶(Orlon)、尼龙(Nylon)、聚乙烯醇(Ivalon)、涤纶(Dacron)和泰氟纶(Teflon)等各种合成纤维织物相继出现。由于Ivalon会发生动脉瘤样扩张,吻合口愈合不良、破裂等并发症,故早已摒弃。Nylon移植后,其纤维拉力在1~2年内明显耗损,90%以上形成动脉瘤,亦早已弃用。要寻找适合人体的人造血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无异物反应;无变态或过敏反应;无致癌性;能耐受机械伸张力;能弯曲不致褶叠;灭菌方便;材料来源易得,制造方便和价格便宜。目前国外较广泛应用的是合成纤维制成的涤纶和泰氟纶人造血管,适用于胸、腹主动脉病变及膝关节以上的下肢动脉病变等,其疗效良好。但也有学者报道,移植涤纶人造血管经长期观察,发现由于纤维变性、拉力耗损并发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我国自1957年由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传统国产蚕丝创制成真丝人造血管进行动物实验,并在动物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于同年8月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至目前为止已治疗各种动静脉疾病600余例,随访最长者20年以上,疗效良好。
近年各国学者对小口径(直径小于5mm)人造血管进行了研究,1973年Matsumoto介绍一种小口径血管代用品一膨体聚四氟乙烯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他应用内径3mm EPTFE进行动物动脉移植获得成功。1975年Campbell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内径4mm人造血管进行动物实验,通畅率为93%。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观察。Sauvage(1971年)和Lindenauer (1970年、1974年)报道绒毛型人造血管的研究,其优点为绒毛易使成纤维细胞粘附,使人造血管内、外形成较牢固的假内膜和外壁纤维组织。在寻找静脉代用品方面,1977年日本松本博志等报道,采用特制EPTFE作静脉代用品进行上、下腔和门静脉移植的实验,其通畅率达80%以上。静脉代用品的远期通畅率要达到类似动脉代用品的程度,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血管移植
血管移植主要用于恢复或新建血流通路,以维持或改善某一部位组织或器官的血液循环。在整形外科中,如遇因外伤或因故切除所致的血管段缺损,或当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或器官移植血管蒂长度不足需要延接时,或在动脉栓塞、淋巴管阻塞需要“搭桥”形成循环旁路等情况下,都需行血管移植。可采用自体血管或同种血管。此外,还有用蚕丝或绦纶丝织成的人造血管。
自体血管通常多自大隐静脉取材。大隐静脉管径较大,可以保证血流通畅;分支较少,切取方便; 管壁有一定厚度,可以耐受动脉血流压力的长期冲击,不致逐渐发生膨胀扩张或形成动脉瘤。大隐静脉管腔内有瓣膜,移植时须注意使瓣膜开闭方向与血流流向一致。除用静脉段移植外,还可用静脉管壁的一部分形成静脉片以修补动脉壁的部分缺损,或加宽动脉管狭窄部的管径。切取移植的静脉时,应注意不可损伤其内膜,以免招致形成血栓。移植后的静脉与受植部位迅速愈合,并保持原有的柔韧的性能。
新鲜的同种血管移植后,其原有的细胞结构逐渐消失,随着被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所替代,管壁内的弹力纤维也逐渐破坏,血管壁弹性及张力强度随之减弱,管腔内易于形成血栓。因此,新鲜同种血管移植没有临床实用价值。经用某种方法制备贮存的同种动脉血管,移植后,虽其部分管腔内壁可由受体的内皮细胞替代,形成假性内膜,但终不能避免晚期的退行性变,故近年来已很少有人使用。
现在一般较小口径血管的缺损,多取自手术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浅静脉或可以废弃的小动脉,或取自大隐静脉。中、大口径的血管缺损常用人造血管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