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血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血痞

血痞

本病系指人体某一部位,恶血充斥凝结而形成之痞块。起因凡由外伤或强烈震动及损伤等因素所产生的热邪渗于某部,或包如热邪为害以及胃火及七素之相对平衡失调等,导致精华不消,在其分化吸收过程中,愈呈浑浊,恶血激增,并逐渐扩散,瘀积于肝、脾、胃、大肠、子宫等之脉道,再借赫依之作用即形成具有该部位特征的血痞。如果在肺、膈膜、关节等血脉之某一薄弱点停留成块,即成为该部位的黑脉痞。又如关节及胸腔等处之外白脉遭受外伤后所产生之恶血、黄水羁留成包,即形成该部位的白脉痞。血痞虽属热性,但依患病部位之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肝血痞则可合并希拉,脾胃血痞则可合并巴达干,大肠及子宫血痞可合并赫依,黑脉痞可合并黄水,白脉痞可合并巴达干赫依而外,根据患者体质特性、年龄、患病季节、体力强弱等的不同情况,可合并“六基证”之某一症。
血痞一般多表现血热偏盛,病痛较剧,长势迅速。治宜调胃火、降血热之同时,兼施化痞燥湿,破积攻泻,并结合当时情况随症施治。
肝脏血痞多有肝热病病史,在右上腹部灼痛之同时,脊椎第九节附近亦兼作痛。肝部摸到肿块并有压痛。病势加重,则食欲减退,腹胀为甚。因痞块之黄水向外渗漏,腹腔水液积聚而腹部膨大,肤色发青,肌肉迅速消瘦。脉象细数。舌苔黄色,尿赤黄,大便不畅。如果痞块进一步长大而挤压胆腑,则胆囊口开张,目及全身发黄。如不及时治疗,病势将进一步加重,肿胀愈益扩展,可能变为肝血痞渗漏型水臌。 治宜投“胆石痞”条之十八味查干榜𠯫散及八味绿松石散,交替用开水送服。待清除血热后,取刺玫果子、五灵脂各30g,白檀、红花各3g,共研细末,浸泡于120g白酒中,经3~7日成酵后,再加冰糖60g搅合制膏剂,每日二次,每次服一汤匙,可收燥化肝血痞之功效。或可选用贝齿灰十味散开水送服。待破血痞后,继服除痞八味攻泻剂以祛余邪。在服药期间,可针刺肘内外两脉,微量放血为善。
脾腑血痞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症状,概似肝脏血痞症,左上腹部灼痛,伴脊椎第十一节疼痛。以手触摸可见脾肿而有压痛; 病势加剧则由腹部左侧开始积水而腹部膨大;颜面发青,唇结白皮、破裂或溃烂,脉象虽沉而底为紧,舌青黑而有灰白苔。如不及时治疗,病势逐步加重,或可转变为脾痞渗漏型水臌症,治宜选用诃子七味散与草果十九味散,交替用开水送服。待血热清除后,可按肝血痞治法施治,如呈血热征象偏盛,可取脾脉或无名指背侧脉微量放血。如果巴达干、血偏盛,可取脊椎第十一节之三族缘穴艾灸或火针。
胃及大肠血痞症状与治疗,参见包如郁结症条。
子宫血痞见妇女痞病条。
黑脉血痞呈微形块状,大小如羊粪。内黑脉血痞无论生于肺、膈膜、肾、小肠等某一脏腑之血脉,必将表现其各自的血、黄水热象,同时肌肉消瘦,肤色发青。表黑脉血痞则结痞之脉发青变粗,沿脉发热跳痛,其治宜以清血热,驱黄水为主,凡结痞之脏腑均按各该脏腑之脓痞治法治之,同时,对某一脏腑之脉痞,在其主剂可佐以三子汤多次服用,并宜用利尿导泻剂或姜黄四味汤泻之,以除余邪。
白脉血痞症一般兼呈赫依性痹病症状,结痞部位阵阵烧痛、痠痛,或绞痛。治宜投如意至宝丸及十三味大鹏金翅丸为主,按痹病治法治之。饮食起居应注意事项参见“石痞”条。

☚ 石痞   赫依性痞块 ☛

血痞

血痞

血液凝阻宫中积久而成之硬化物,谓之“血痞”,又称“硬化痞”,“血痞硬化”。其发病机理系产后恶露不下,或经水闭阻,与赫依邪交结,积聚日久而成。主要表现小腹坚硬阵痛,腰骶疼痛如裂,颜面烧热感,心烦易怒,经闭,有时遭受任一外因引起痞破,会出现骤然大出血。应与胎堕之大出血相鉴别。治宜破痞、祛瘀,先令服行气活血之药剂,然后随症选用七味枸杞子散、四味沙棘散,分别加蛇肉、光明盐、芒硝,以破痞逐下,配合适当放血以祛痞,为防邪恋子宫不下,可酌情佐用安坤丸。经过破痞治疗,正气有不同程度减弱,因此应注意调元补气。饮食起居方面调理基本同产后护理。

☚ 水泡痞   肉痞 ☛
000219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