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寄生虫检查
血液和造血器官中的寄生虫,主要有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微丝蚴、回归热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和弓浆虫等。
疟原虫 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圆疟原虫之分。前三种国内常见,尤以间日疟分布最广。在人体内可找见疟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如早期滋养体(环状体)、晚期滋养体(阿米巴样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生殖体)等。不同疟原虫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也不一样,可资鉴别。常用检查方法是用末梢血制成薄血膜片,经Wright染色后,用油镜仔细查找。也可用数滴血制成厚血膜片,待干后,用水或皂素溶液将红细胞溶解,再固定染色检查。但恶性疟原虫在末梢血液内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划皮法能检查出恶性疟的滋养体、裂殖体与幼稚配子体。也可用0.01%吖啶橙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查找发出橙黄荧光的疟原虫虫体。骨髓血中疟原虫的检出率,往往较末梢血为高。使用酶结合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敏感性较高,可用于大规模普查,但不能鉴别疟原虫类型。
检查疟原虫宜在患者寒战时采血,根据其形态特征即可判定属哪种疟疾。如临床症状酷似疟疾而一次未检出疟原虫者,应连续几天多次查血,以免漏诊。
丝虫 国内常见的有斑氏(W.bancrofti)和马来 (B.malayi)丝虫。在血液中只能查到微丝蚴,长约150~350μm直径约7μm,呈自然扭曲状态,多于夜间或睡眠时出现于末梢血中。检查一般需在夜间10时至翌晨2时取末梢血2~3滴制成厚血膜片,直接在光镜下查找,也可将涂片上的红细胞溶血后,在染色或不染色的湿片上查找。如用上法未能查见,而诊断仍有怀疑时,可于夜间采静脉血1~2ml,加水溶血后,自然沉淀,将沉淀物用生理盐水洗涤一次,取出镜检,此法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未染色微丝蚴不能区别虫种。镜检时还要注意与异物如棉花纤维等作鉴别。
黑热病原虫 也称杜氏利什曼 (Leishmania dono-vani)原虫或利-杜体。人体内仅见无鞭毛体,呈卵圆形,直径约2.4~5.2μm,在骨髓或淋巴结穿刺液涂片中可见于吞噬细胞内或细胞外; 在末梢血涂片中它有时可出现于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内,也有时游离于血细胞外。如系阳性标本经体外培养或接种于地鼠等易感动物后可见到前鞭毛体。末梢血不及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穿刺的阳性检出率高。由于治疗后淋巴结内的原虫消失最慢,而且常是复发的病灶,故在评价疗效和追踪复查时,常采用淋巴结穿刺法。临床上还常根据黑热病时球蛋白大量增加的现象用蒸馏水沉淀试验、醛凝冻试验和锑试验作为辅助诊断。
钩端螺旋体 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体纤细,长约6~12μm,一端或两端呈弯钩状,具有盘绕紧密的12~18个螺旋。它可出现于急性期病人的血、脑脊液和恢复期病人的尿中。检查血液中的钩端螺旋体时,采静脉抗凝血,先以低速离心取上层血浆,再用3,000rpm离心30min,取沉淀制片。因螺旋体接近透明,故需在暗视野下检查。或将涂片用Giemsa染液染色,或用镀银染色。前者将螺旋体染成暗红色,后者染成黑色。亦可用免疫荧光法直接检查。将血涂片固定后水洗,再滴加特异的荧光抗体,钩端螺旋体与荧光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显示黄绿色荧光的典型外形。
回归热螺旋体 形态呈长约8~30μm的螺旋状细丝,两端尖削,在新鲜血液中能活动。检查时,取发热期患者血作涂片,暗视野下检查,即可发现典型的螺旋体,也可用Wright染色后镜检,螺旋体呈紫红色,分布于红细胞之间,容易识别。在发作间歇期则不易查到。若注射患者血液0.2~0.5ml于小白鼠腹腔内,经1~3天后,可在其血液中找到螺旋体。
弓浆虫 是引起弓浆虫病的病原滋养体,呈弯弓状,似新月形,长约4~7μm,一端较细,另端较圆。取患者血液或骨髓液直接涂片,经Wright染色后,用油镜检查。也可用患者的胸水、腹水、脑脊液或尿液等离心沉淀后,取沉渣涂片染色,直接查找。进一步可用待检的新鲜体液或组织悬液,接种于豚鼠或小白鼠腹腔内,作人工培养虫株。接种后1~2周,解剖动物,取内脏或体液等作切片或涂片检查。此法阳性率高,但手续较繁。利用动物传代获得抗原,进行免疫血清学检查,适用于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