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计数>40万/μl称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有:
❶生理性: 体力活动,妊娠;
❷骨髓增生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❸血液再生迅速时:急性大出血后,各种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骨髓抑制恢复期等;
❹脾切除后;
❺感染及炎症性疾病: 多种急性或慢性炎症,如骨髓炎,结核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节病等;
❻肿瘤:各种癌肿,何杰金病,其他淋巴瘤等;
❼其他: 外科手术或创伤后,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肾病综合征,肾囊肿病等。
血小板增多的机理主要有: 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增多,如骨髓增生性疾病,溶血、出血后的代偿反应;血小板破坏减少如脾切除后;机理不明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急性或慢性感染,外科手术后等。
血小板增多一般并无症状,也无并发症,只有当血小板计数极度增多时,如发生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血小板增多症,才会并发血栓形成或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本病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成人,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国内报道女性似多于男性。原因不明,属于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的产生可达正常的15倍,而血小板的生存时间正常。临床表现除头晕、头痛、乏力等外,主要表现为轻重程度不一的出血和血管被栓塞的症状。胃肠道出血最多见,其他如牙龈出血、鼻衄、口腔粘膜血泡、月经过多亦常见。出血可以是自发性的或发生于轻微损伤后。皮肤瘀斑少见。动、静脉血栓形成多见,尤其是脾静脉的栓塞。脾脏大多肿大,肝也常肿大。
血小板计数一般都在100万/μl以上,最高可达1,000~1,500万/μl。外周血中可出现巨型血小板。白细胞大多升高,分类正常或中性粒细胞略高。30%患者红细胞可略增高; 出血严重时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功能检查示有的病人血小板粘附率减低,二磷酸腺苷(ADP)或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异常,血小板因子3(PF-3)的有效性减低。骨髓检查可见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大多为成熟型,血小板形成显著增多,常聚集成堆。伴红系及粒系增生者并不少见。有时骨髓伴纤维化,穿刺呈干抽。
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见下表)。
治疗主要是要使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马利兰是常用药物,开始剂量每日4~6mg,连服4~6周或以上,待血小板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时停药,复发时再用。也可维持治疗一阶段后再停药,维持剂量每日2~4mg。也可用82P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3~4mCi,三月后如病情不见好转,可酌情再给药一次。其他如苯丁酸氮芥每日0.1~0.15mg/kg,苯丙酸氮芥(melpha-
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
| 原发性 | 继发性 |
出血及血栓栓塞 脾肿大 血小板计数 出血时间 血小板形态和功能 血小板生存时间 白细胞 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病程 | 多见 80%(+) >100万/μl 常延长 常异常 正常或轻度缩短 90%的病例增多 增多 一般很长,可达 10余年以上 | 少见 无 <80~100万/μl 一般正常 一般正常 正常 一般正常 增多 一般短,随原发 病而不同 |
lan)0.05mg/kg·d,亦均有效。治疗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可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
病程不一,最短可少于一年,最长可超过20余年,但中位生存时间常在10~15年以上。少数可转变为骨髓纤维化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后种转变及血栓性并发症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