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血小板功能缺陷的疾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血小板功能缺陷的疾病

血小板功能缺陷的疾病

血小板功能缺陷的疾病是一类由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促凝等功能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分类参见“出血性疾病”条。
临床表现有皮肤瘀点或瘀斑、鼻衄、消化道或泌尿道粘膜出血等,其严重程度随病因而不同。出血的特点虽属血管、血小板型,但血小板计数正常,可伴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佳,束臂试验阳性。根据缺陷性质的不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检查可异常,血小板促凝活性可减低。
遗传性功能缺陷的疾病尚无根治方法,禁用可损害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潘生丁等,必要时输鲜血或浓缩血小板。获得性者主要应治疗病因,必要时也可输鲜血或浓缩血小板,改善出血症状。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由Bernard及Soulier于1948年首先报道,故亦称Bernard-Sulier综合征, 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小板形状巨大,直径往往>3~4μm(正常<2μm)。用单株抗体进行研究,现已发现本病缺陷的本质是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极度减少或缺乏。血小板膜上的GPI是vonWillebrand (VW)因子的连接点,而该因子又是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结缔组织所必需的,这就是本病血小板不能粘附于内皮下组织的原因。患者常在出生后数天至数月发病。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点和瘀斑。成年女性可有月经过多。较重的外伤可致关节出血。少数病人可有血尿、颅内出血。杂合子患者可无出血症状。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为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稍减少,60~75%的血小板直径>3~4μm,最大可达15~20μm,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对玻璃珠的粘附功能正常,但不能粘附于内皮下组织。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及牛的粗制纤维蛋白原的诱导作用不发生聚集反应,但对ADP及胶原的诱导作用能发生聚集反应。凝血酶原消耗不佳,因子Ⅷ的各种活性都正常。本病尚无根治方法。出血严重时输鲜血、血浆或输血小板有助于止血。本病病程长,出血症状常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预后一般良好,少数病人可因严重出血而致死。
血小板无力症 本症是Glanzmann于1918年首先报道,故又称Glanzmann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国外至1969年已报道了130例,国内也已发现近20例。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有近亲结婚史者较多。其发病机理曾认为是酶的缺陷,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力减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酸性磷酸酶等缺乏。1974年Nurden及Caen证实血小板无力症也是一种分子病,是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Ⅱb和Ⅲa缺损所引起的,这两种糖蛋白在血小板相互粘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多数病人于儿童时期即发病,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其他如血尿,分娩或小手术(如拔牙)后出血不止。颅内出血少见。各病人的出血轻重并不一致。杂合子者可无症状。
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为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稍增高,少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常阳性,血块收缩不佳或不收缩。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血小板对玻璃珠的粘附力明显减弱,对ADP、胶原、肾上腺素、凝血酶、5-羟色胺均不发生聚集,但对瑞斯托霉素及牛纤维蛋白原的聚集反应正常,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减低,80%患者的血栓弹力图中ma明显减低。本病尚无根治疗法,如出血较严重可输鲜血及血小板。预后一般良好,病程长,出血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
贮存池病 本病是一组疾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血小板中致密颗粒减少或缺乏,而α颗粒正常,与致密颗粒结合的非代谢性ADP和ATP减少。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中的ADP多于ATP,一部分ADP和ATP参与核苷酸的代谢,另一部分贮存于血小板的颗粒中。在贮存池病中,非代谢性的ADP和ATP都减少,但ADP的减少程度明显高于ATP,因此血小板中的ATP相对地高于ADP。致密颗粒缺乏非代谢性ADP和ATP减少的机理尚未阐明。有的贮存池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有的病例伴白化症、骨髓中有蜡样脂色素沉着性巨噬细胞,称为Hermansky-Pudlak综合征,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另有少数病人伴血小板减少、无尺骨,或伴血小板减少、湿疹、免疫缺陷和反复感染,后种情况称为Wiskott-Aldrioh综合征,是一种X染色体伴性遗传的疾病。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皮肤出现大片瘀斑,可有鼻衄及血尿,拔牙、扁桃体切除或外科手术后易出血不止。成年女病人月经过多、分娩时出血也较常见。无关节出血。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形态无异常,但出血时间中度延长。血小板对玻璃珠粘附率减低,对ADP及肾上腺素的聚集反应第一波正常,但无第二波,对瑞斯托霉素的聚集反应一般正常,但第二波可以降低。血小板中的ADP和ATP明显减少,ATP与ADP之比增高。PF-3有效性减低。本病必须与获得性贮存池病作鉴别,获得性者见于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是由于免疫性损伤所致。此外,本病还必须与灰色血小板综合征(gray platelet syndro-me)相鉴别,这是一种α颗粒缺乏引起的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很少见,常早年发病,有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减少,并在美蓝-伊红染色下呈一种特殊的灰蓝色,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佳。巨核细胞胞浆中颗粒缺乏,血小板中的β血栓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VW因子都明显减少。脾切除有效。
“阿斯匹林样”缺陷 “阿斯匹林样”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现已证明此病的主要缺陷是环氧化酶缺乏,其结果是花生四烯酸不能向前列腺素进行正常代谢,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临床表现有皮肤瘀斑、鼻衄、月经过多、反复发作性胃出血,但分娩及手术后可不出血。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良好,血小板中所含的ADP、5-羟色胺均正常。血小板对花生四烯酸无聚集反应,对ADP及肾上腺素的聚集反应可发生第一波,但无第二聚集波,ADP与5-羟色胺的释放减少或缺乏。多数病人的血小板对凝血酶、瑞斯托霉素的聚集反应正常。以上异常也发生于正常人服用阿斯匹林类药物之后,因此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化酶。治疗同其他血小板功能缺陷的疾病。
血小板病 本病是一种单纯由于血小板第3因子(PF-3) 活性缺陷即凝血活性减低或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可能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年龄迟早不一,出血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鼻衄、皮肤瘀斑,常在拔牙、扁桃体切除或其他外科手术后出血不止。成年女性可有月经过多。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可延长,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功能的试验均正常,唯一异常的是凝血酶原消耗不佳、PF-3有效性减低,或用病人的血小板进行Biggs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结果异常。单纯血小板促凝活性缺陷非常少见,过去所报道病例大多伴有其他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异常,应加区别。本病须与继发性者相鉴别。继发性者可发生于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慢性肝炎。治疗是输血小板,有人推荐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据报道可以收效。

☚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凝固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
000074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