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测量法
血压是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所施的压力减去血管外组织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所得的跨壁压。血管内的压力来源于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推动和血管系统对血流的阻力。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压降低,在舒张末期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通常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国内正常成人在安静时收缩压为90~13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左右两臂血压可不相等,一般右高于左。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正常脉压约为30~40mmHg。脉压小于25~30mmHg出现于休克前期,如小于20mmHg表示已进入休克期。脉压40mmHg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高血容量等。血压可随年龄、性别、情绪及其它生理状况而改变。儿童血压的计算公式为: 80+年龄×2=收缩压;收缩压×2/3=舒张压。
老年人与成人相同或略高。中年以前女子较男子低5~10mmHg,中年以后即无区别。一日间傍晚高于清晨。运动、愤怒、恐惧、疼痛时血压增高,但以收缩压为主,舒张压多无明显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凡成人收缩压持续在140mmHg以上,或舒张压在90mmHg以上,均列为高血压。高血压常见于动脉硬化、肾炎、颅内压增高等。血压低于80/50mmHg称为低血压,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每日需测血压的病人,测量的时间、姿势、部位等应一致,以便比较。对偏瘫病人应测健侧血压,否则结果不准。对新病人可根据情况测两臂血压,以资对照。对青年高血压病人应同时测下肢血压,作为比较。
测量血压前须使病人休息5~10分钟。向病人作解释以消除疑惧。儿童啼哭时可使收缩压增高30~50mmHg。以前认为测量肱动脉血压时,上臂、心脏与血压计零点三者必须在同一水平。实验结果证明: 改变血压计的水平位置几乎对血压无影响; 而变更肱动脉水平位置时,却能显著地影响血压数值的改变。在测量时如将肱动脉抬高,则血压即行降低。因此须将肱动脉放在与心脏同一水平上,方能测得正确的数值。
血压计袖带(指其中的橡皮气囊)的宽度和长度应符合标准。宽度须比被测部位的直径宽20%,长度至少能包绕肢体半周。尺寸如不合适,则测得的数值可相差25mmHg。袖带若太窄,测得的数值即偏高,因需加大力量才能压迫动脉;相反,袖带过宽可使数值变低。如测上肢血压,宽度应盖住上臂的2/3。因此初生~1岁应宽3.5~5cm,2~8岁宽6~10cm,8~12岁宽10~12cm,成人宽12~14cm。通常下肢收缩压较上肢高20~40mmHg,而舒张压在两个部位相同。但如改用直接测定动脉压的方法(即插一导管在动脉内,再接一换能器、直接监护动脉压力),则测得的肱动脉与股动脉的压力却差别不大。这表明用间接测压法测出的上、下肢压力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应用的袖带较窄、较短所致。同理,如用一般袖带测量特别肥胖或上臂非常粗大的人的血压,所得数值会较实际为高; 相反,如用成人袖带为小儿量血压,则数值较实际值为低。
测量肱动脉血压时,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坐位时使肱动脉平第五肋间,卧位时平腋中线。测量腘动脉血压时,病人取俯卧位或屈膝仰卧位,将袖带缠在大腿下端近腘窝处。记录时注明“下”。
常用的血压计除汞柱式和弹簧式两种外,尚有电血压计与电子血压计。这两种血压计均不用听诊器。
电血压计的袖带内有传感器,刻度表上有指示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指针,并有可以定时显示血压数值的计时开关。缠袖带时须使传感器位于脉搏明显处。开电门后,指示灯亮,按下打气电钮袖带内即自行充气,同时表上指针移动。待稳定时二针所指读数即分别为收缩压与舒张压。如病人需定时测量血压,则按下计时电钮(如5、15、30……分钟),到时血压计便能自动示出读数。
电子血压计袖带中的传感器收集血压声音并使之成为电信号。仪器又将信号变成响声与闪光,并使指针移动。操作时将袖带缠于上臂,再充气至收缩压以上。当压力降低时表针下降,到达收缩压数值时开始闪红光并发出响声。声和光一直持续到舒张压数值处,然后同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