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血卟啉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血卟啉病hematoporphyria

系由先天或后天卟啉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代谢病。卟啉是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本病为体内卟啉及卟啉前体产生和排泄增多,并在体内积聚而致。卟啉是人体唯一内源性光致敏剂。临床主要表现有光感性皮肤损害、腹痛、神经精神症状等三大征群。皮肤征群多在婴儿期出现,在面部、手等暴露处出现红斑、疱疹、结痂、疤痕、畸形与色素沉着等;腹部征群有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便秘、气胀等;神经精神征群有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大脑病变等。治疗,暴露部位防止光照、保护受损皮肤;服消胆胺树脂;防止溶血及对症等。

血卟啉病porphyria

亦称血紫质病。为卟啉代谢紊乱,卟啉的产生和排泄增多引起的疾病。可分数型。临床表现为皮疹、疱疹、色素沉着、牙齿红染、腹绞痛及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硬化。可对症治疗,用核黄素、激素、大量复合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严重溶血性贫血者是脾切除的指征。

血卟啉病

血卟啉病

本病为先天性卟啉代谢紊乱,卟啉前体 (δ-氨基酮戊酸、卟胆原)及/或卟啉产生过多,在体内聚积和引起毒性反应的一组疾病。根据代谢紊乱发生的部位,分为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和肝性血卟啉病。
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 又分为以下三种。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 又称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本病罕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骨髓和循环红系细胞中的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δ-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及尿卟啉原Ⅰ合成酶稍增加,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明显减少,使尿卟啉原Ⅰ及粪卟啉原Ⅰ生成过多,并转化为尿卟啉Ⅰ及粪卟啉Ⅰ在体内累积而致病。临床病例,男多于女,常于生后不久有红色尿; 多在1~2岁后出现下述症状: 光感性皮肤损害、间歇溶血性贫血,脾常肿大,红牙,多毛。牙齿及手指骨用紫外光源透照可现红色荧光,皮肤病变包括小疱、大疱、溃疡,以后结痂、愈合、疤痕形成; 如反复出现,可导致手指、耳、鼻和眼残缺畸形。尿呈红色或淡红色,含大量尿卟啉Ⅰ和粪卟啉Ⅰ;δ-氨基酮戊酸和卟胆原则正常。骨髓幼红细胞和周围血红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现红色荧光。并发感染或严重贫血为本病致死主因,生存很少超过中年。治疗上应避免阳光照射。脾切除和输血可减轻对光敏感性和使卟啉排出减少; 脾切除还可减轻溶血。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临床较常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髓及循环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酶明显减少,骨髓内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增加,使原卟啉Ⅸ增多而致病。因原卟啉Ⅸ除来自红骨髓外还来自肝脏,故又称为红细胞肝性原卟啉病。临床表现: 男性多见。多在幼年儿童发病。皮肤对光过敏,直接照射数分钟至数小时或透过玻璃窗、轻薄衣服的阳光均可引起,皮肤刺痛、搔痒、红斑和水肿,历时数小时至数天消退,不遗留疤痕,病情轻者可仅有日光荨麻疹。但亦可出现慢性湿疹样改变,使鼻、颊、手背、指间关节等处的皮肤增厚及浅瘢痕形成。多数病例呈良性经过; 少数可并发胆石、轻度贫血或轻重不一的肝损害。根据原卟啉在红细胞、血浆、粪便的含量增高而尿中尿卟啉正常可确诊。治疗包括避免阳光照射,口服阿的平或β-胡萝卜素以减轻皮肤对光敏感性;高糖饮食、静脉注射正铁血红蛋白可抑制肝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 消胆胺(cholestyramine)能去除沉积在肝脏的原卟啉,长期使用可防止肝损害。
红细胞生成性粪卟啉病 遗传缺陷性质未明。光感性皮肤损害与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类似但较轻,防治原则亦相同。鉴别点是本病红细胞内粪卟啉Ⅲ增加而原卟啉及尿卟啉正常或轻度增加,尿和粪的卟啉含量正常。
肝性血卟啉病 多在成年发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分四型。
急性间歇型 多见,男与女之比为2:3。首次发病,大多在20~30岁,女性较早,平时可无症状,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主要由尿卟啉原Ⅰ合成酶活性降低,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活性增高,使δ-氨基酮戊酸和卟胆原增多而致病。临床特点是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交替。急性发作时腹痛及神经精神症状可先后或同时反复出现。腹痛突然,弥漫性或局限性,位置多变,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痛伴阵发性加剧,颇易与阑尾炎、肾绞痛、胆绞痛、肠梗塞混淆。这是由植物神经病变使部分胃肠道痉挛与扩张所致。因此痛时腹壁仍软,压痛不显著,一般无腹壁僵硬。常有呕吐、便秘、低热和血白细胞增高。神经精神症状一般在腹痛后出现,周围神经、颅神经、植物神经、脑干、下丘脑、大脑均可受累。周围神经中运动、感觉神经均可受累,主要表现为袜子、手套样分布的感觉减退或异常,手足下垂,腱反射减弱、消失,四肢瘫痪发麻或刺痛,以至呼吸肌瘫痪。颅神经受累致眼肌麻痹、面神经瘫、吞咽障碍、声带麻痹。植物神经受累致多汗、心动过速、血压增高及波动。脑受累致抽搐、神志不清,以至昏迷; 精神异常如激动、幻觉类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综合征等。由于体内卟啉不增加,故无皮肤光过敏症状。常并发低血钠(因发作时呕吐失钠,抗利尿激素不恰当分泌及肾小管失钠等多种因素引起),低血镁症,糖耐量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新鲜尿液呈红色或无色,但经曝晒、加酸后变为红棕色; 尿卟胆原,δ氨基酮戊酸排出增多为诊断本病的依据。经几天或几周后症状缓解。缓解期一般无后遗症状。可因感染、创伤、饮酒、饥饿及服巴比妥类、抗癫痫药、磺胺类药、磺脲类降糖药、灰黄霉素、雌激素、苯异丙胺等而诱致急性发作。呼吸麻痹为本病主要致死原因。
迟发性皮肤型 发病年龄多在40岁后,男性较多。因尿卟啉原脱羧酶、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活性降低,使尿卟啉Ⅰ生成增多而致病。临床表现为光感性皮肤损害和肝损害,而无腹痛、神经精神症状。皮肤病变严重或反复发作时,可因瘢痕形成以致手指、耳、鼻、面颊变形,并可有多毛、色素沉着。牙齿不变色,紫外光透照下不显荧光。尿排出尿卟啉Ⅰ增加,但δ-氨基酮戊酸及卟胆原正常。诱发因素与急性间歇型基本相同。
混合型 主要为血红蛋白合成酶活性降低,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活性增高,使卟啉前体及卟啉增多所致。兼有上述两型临床症状、生化改变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可先后或同时出现。潜隐期仅有粪便排出原卟啉和粪卟啉增加,只能藉此作出诊断。
遗传性粪卟啉型 男女发病几相等。因粪卟啉原氧化酶不足而致。粪及尿排出粪卟啉增多为本病特点。在巴比妥类等药物诱发下出现急性间歇型症状,但有些则仅有精神症状; 光感性皮肤损害偶见。
上述四型在无症状时需与症状性卟啉尿相鉴别。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结缔组织病、淋巴瘤和白血病,以及化学药物和重金属(如乙醇、苯、四氯化碳、金、砷、铅)等,除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外,无卟啉前体增加(铅中毒例外),尿卟啉增加不显著。
肝性血卟啉病防治:主要为预防发作和急性期处理。前者避免诱发因素;高糖、高蛋白饮食对预防急性间歇型、混合型和粪卟啉型有帮助。葡萄糖及羟高铁血红蛋白能使急性间歇型急性发作迅速缓解; 呼吸监护和辅助呼吸可使有呼吸麻痹的病人渡过危险。静脉放血是治疗迟发性皮肤型急性发作的有效措施。混合型和粪卟啉型急性发作的治疗,与上述两型相同。

☚ 卟啉代谢   黑色素沉着症 ☛
000167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