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停滞
器官或组织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停止流动,同时由于血浆外渗、血液浓缩以致血管内的红细胞互相粘集,称为血停滞。
血停滞可见于理化刺激(如超过50℃高温、低于-7℃的低温、外伤及强酸或强碱等)、严重淤血及剧烈的炎症和感染(如斑疹伤寒、恶性疟疾、白喉、伤寒等)时。其发生机理可能由于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血管舒缩神经麻痹,血管紧张力下降,血流减慢以及血管壁通透性的增加,血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所致。由于血液胶体状态的改变,使红细胞的粘性增加,也可能与血停滞的发生有关。血停滞的发生与凝血机制无关,给动物注射抗凝剂并不能阻止实验性血停滞的发生。
血停滞时,镜下见组织内有高度扩张的小血管网,管腔内充满互相粘集呈均质状态的红细胞,每个红细胞的轮廓无法分辨,管腔内不见白细胞及血浆。
实验观察青蛙的肠系膜、兔的耳窗和人的眼结膜,可见在刺激的早期,血流逐渐减慢,甚至来回流动,以后血流才完全停止,红细胞粘集呈均质状,从而进入血停滞状态。血停滞的后果决定于血停滞持续时间的长短。如果引起血停滞的原因早期解除,此时血管壁和浓缩的血液尚没有发生严重改变,则当恢复到有足够的动脉压时,血流就可以恢复。如果血停滞原因不能及时消除,血停滞持续过久,则可引起组织的变性和坏死,如见于严重冻伤时的组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