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亦作“羅髻”。古代的一種髻式,因其形似蚌、螺之殼,故稱。或謂似蝸牛之殼,故亦稱蝸髻。流行於唐宋時。五代·和凝《宫詞》:“蠃髻凝香曉黛濃,水精鷄鸛颭輕風。”宋·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之二十三:“分無素和簪羅髻,且折霜蕤浸玉醅。”
亦作“螺髻2”、亦稱“佛髻”、“佛螺”。古代的一種髻式,其式於頂中梳一單髻,因髻外形似旋轉盤曲的螺殼。故稱。一説佛祖於肉髻中出百寳光,肉髻如青螺,故曰螺髻。唐·蘇鶚《杜陽雜編》:“新羅國獻萬佛山……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半菽者。其眉目口耳蠃髻毫相,無不悉具。”唐·李商隱《鏡檻》詩:“仙眉瓊作葉,佛髻鈿爲螺。”《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三:“《唐書》曰:‘中天竺國人,皆爲螺髻於頂,餘髮翦之使拳。’”元·袁桷《採摩姑》詩:“圓如佛螺綴頭顱,累如秬黍連二稃。”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