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蟒Mǎng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镇康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据《唐书》注云: “武后(则天)改中宗王皇后姓为蟒氏。” 蟒读音m·ang(ˇ),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母郎切,上,荡韵。 上一条: 莽 下一条: 漭 蟒读音m·eng(ˇ),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母梗切,上,梗韵。 上一条: 鼆 下一条: 瓾 ![]() ![]() ![]() 蟒mǎng大蛇,无毒,背部有黑褐色斑纹,多生活在热带近水的森林里。是我国国家级保护动物。 蟒❶一种无毒的大蛇。体长可达六米,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捕食小禽兽。肉可食,皮可制乐器:~蛇。 蟒mǎng❶ 蟒蛇:巨蟒。 蟒mǎng❶指蟒缎:那张道士兢兢业业用~袱子垫着,捧了出去。(二九·670)妆、~、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十七一十八·356)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裝 >  > 蟒 蟒 mǎng 同“”。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螽蝗 > 蝗 > 蟒2 蟒2 měng “蚮”的别稱。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脊椎爬蟲部 > 蛇 > 蟒1 蟒1 mǎng 亦稱“蟒蛇”、“王蛇”、“髯蛇”等。爲蛇中最大者,故稱“蟒蛇”、“王蛇”;又以其冉冉而行,故稱“髯蛇”。體長二三丈,頭部橢圓形,上顎具銳齒二重,無毒牙。灰黑色,有斑紋。多產於熱带水域近旁山林中,捕食禽獸。《爾雅·釋魚》:“蟒,王蛇。”晉·郭璞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清·郝懿行義疏:“《藝文類聚》引郭璞讚云:‘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尋,大或百丈。’”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葉榆河》:“[交趾]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長十丈,圍七八尺。常在樹上伺鹿獸。”唐·白居易《送客春游嶺南》詩:“雲烟蟒蛇氣,刀劍鰐魚鱗。”元·佚名《白兔記》第十一齣:“果見一蟒蛇……口如血盆。” 蟒 蟒mǎng旧时衣折业谓蟒袍。《切口·衣折业》:“蟒: 帝皇将相、极品朝臣所服者,长身大袖,满绣龙纹。” 蟒*F2FE 蟒mangCF91 蛇 蛇蛇(银~;锡~;花~;青~) 讹带 虵 宅 长虫 茅鳝 ☚ 爬行动物 传说中的动物 ☛ 礼服 礼服礼衣 礼装 衣冠 吉服 另见:礼节 仪式 礼仪 上朝 喜庆 丧事 ☚ 礼服 朝服 ☛ 各种害虫 各种害虫蝗虫:蝗(蝗螽;螽蝗;蝻蝗;蝝蝗;稻~;竹~;飞蝗;治~) 蛩(飞~满野) 蝩(蝩虫;簸蝩) 蟒(蟅蟒) 蚂蚱 蚱蜢 横虫 马札 麻柞 飞螟 ☚ 害虫 蛀虫 ☛ 蟒 蟒蟒袍的简称。传统戏曲中戏衣的一种。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上绣云龙、花朵、凤凰等,下摆和大袖袖口绣有海水,后有摆两块。男蟒长至足,色彩分为正色,又称上五色(黄、红、绿、白、黑)和副色,又称下五色(粉红、湖色、深蓝、紫、古铜或香色)10种。根据人物的地位、性格、脸谱的不同,所穿的蟒也有很大差异。如皇帝穿黄色团龙蟒,黑头或性格豪放的角色多穿黑色、蓝色独龙蟒。年轻俊雅的小生,一般穿下五色或白蟒,并加“三尖领”。女蟒长仅至膝,后无摆,上绣丹凤朝阳、凤采牡丹等,穿时加云肩,为后妃、女将等所穿。年老的多穿古铜色或“香色蟒”。“改良蟒”的纹样较为简化。穿蟒时腰间皆围玉带。 ☚ 戏衣 褶子 ☛ 蟒mǎng蟒蛇,中国最大的一种蛇,无毒,长可达6米,肉可食,皮可制物。 蟒mǎnɡ ❶ {动} (蟒蛇) boa; python 蟒mǎng❶ △蟒mǎng16画 虫部 一种无毒的大蛇,背部黄褐色,有斑点,腹白色,口大,舌尖分叉。多生活在近水的森林里,捕食小禽兽。俗称蟒蛇、蚺(rán)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