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2年11月26日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65年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融江流域,邻接贵州省。面积4664平方公里。人口451100人。主要有苗、瑶、侗、壮、水、仫佬、汉等民族。县政府驻融水镇。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大,产杉、楠、松、竹及油茶、油桐等。野生动物二、三十种和药用植物近千种。林业经济居广西之首。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特产有香菇、木耳、八角、玉兰片、油茶等。矿产有钨、锡、石棉、煤、铜、镍、铀等。 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由融县、三江、罗城及贵州省从江等县的部分地区合并建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1966年改今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 融江流域, 邻接贵州省。自治县人民政府驻融水镇。汉潭中县地,唐宋属融州, 明清以来属融县。居民有苗、汉、壮、侗、瑶、水、仫佬等族。北部山峦重迭,中贯融江,以林业为主,盛产杉、楠、松、竹及油茶、油桐等。农产以稻为主。特产有香菇、木耳、玉兰片等。矿藏有钨、锡、石棉、煤等。解放后建有木材加工、化肥、水泥、电力、采矿、纺织、煤炭等工业。公路通柳州、金城江、桂林。境内名胜有真仙岩。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1952年11月26日由融县、三江、罗城及贵州省从江等县的部分地区合并建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66年改融水苗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驻融水镇。总面积4649km2。居民主要有苗、汉、侗、瑶、水、仫佬等6个民族。总人口46.21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3.22万,占总人口的71.89%。以林业为主,林地面积28.4万hm2,森林覆盖率60%,有珍贵树种30多种,野生动物30多种。药用植物近1000种。矿产主要有煤、铁、钨、铜、镍、铀等6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3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13元;工农业总产值9.31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016元;粮食总产量130744t,人均粮食产量283kg;地方财政收入4958万元;全县21个乡镇全部通车。程控电话装机容量4000门。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5%以上。全县21个乡镇开通有线电视,18个乡镇建立了文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