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活體動物名。蜞,即水蜞,俗稱螞蟥。因其可吸食患部瘀血、毒血,猶如針砭瀉血治病,故稱。用於治療各種赤白遊疹、丹毒、時毒、毒虫咬傷。據今人研究,水蜞在吸血的同時,又分泌一種液體,可阻止血液凝固,促進其流通。蜞針之應用,始於唐代,早於歐美等國九百餘年。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本草解紛·水蛭》:“人患赤白遊疹及癰腫毒腫,取十餘枚,令吮病處,取皮皺肉白,無不差也。冬用無蛭虫,地中掘取,暖水中養之,令動,先洗去人皮鹼,以竹筒盛蛭綴之,須臾便咬,血滿自脱,更用飢者。”宋·陳自明《外科精要·洪丞相方用蜞針法》:“治癰疽初作,先用筆管一個,入螞蜞一條,以管口對瘡頭,使蜞吮瘡膿血,其毒即散,如瘡大須换三四條,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試累効。”清·陳士鐸《增補外科秘録》卷三:“人有畏用刀針有用蜞針者,亦變法也。”現代醫學已將其成功地用於外科整形,血管微循環障碍,斷肢再植等。1987年,湖北醫學院附屬二院,配合蜞針法,使一位八指斷離六小時的患者再植成功。

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