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蜜蜂的寓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蜜蜂的寓言18世纪英国具有反宗教精神的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孟德维尔的重要著作。第一次刊行于1705年,原名为《怨愤之荣,或痞棍有德》,为一首长诗。第二次刊行时,改名为《蜜蜂寓言,或私恶即公利》,除原诗外又另加了论文《道德的起源》,及附注20条。以后又陆续增加,至1723年刊行最后一版时,已扩展为两大卷。该书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蜂巢的故事,目的是在说明人的道德行为虽以理性与爱他为重,但其动机则是出于自爱或自利。作者认为,人若除去自爱和自私,不但没有道德,连社会也不能存在。人的各种欲望和意向,都发端于利己心。不论在自然状态下或在社会状态下,人的本性都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他不否认人有利他的高尚行为,但认为这种利他行为的动机是出自保持自尊和追求荣誉。社会的统治者了解并顺应人的这种自然本性,通过满足人们的自保和求得荣誉的欲求,来实现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奖励克已行为,惩罚纵欲害人行为,用道德和法律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因此,道德不是起源于人类的共同道德感,而是起源于人类自私的本性。书中还用蜂群的生活作比喻,来说明利己与利人、私恶与公利的关系。按照书的描述,群蜂原来都是本性自私和邪恶的,但它们各个施展本领,极力争夺和满足自己的私利和虚荣,凑合起来却使整个蜂巢繁荣昌盛,成为众蜂得以享乐的“极乐世界”。后来蜜蜂们异想天开,要求改变本性去掉欲求自私,只诚实公正。结果,众蜂们智巧丧失,个个消极无为,整个蜂巢也很快穷困与萧条。作者以此说明社会中虽到处充满虚伪、欺诈和伤害的恶行,但合起来却造成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人们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又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这即所谓“私恶即公利”。作者虽肯定“私恶即公利”,但并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私恶都会变成公利,任何私恶都是公利。他主张控制极端的私欲对公利的破坏作用,认为要实现私利与公利的统一,必须依靠社会的政治和法律。该书所阐发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