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蜉蝣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蜉蝣目

Ephemerida或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昆虫纲、有翅亚纲、原变态类。为原始的类群,发现于石炭纪的古蜉蝣是古蜉蝣目的代表种,1907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下二叠纪岩石中发现ProtereismaSellards的化石,是真蜉蝣目最早的种。蜉蝣的翅脉较原始,网状,似古网翅目。本目曾被列入脉翅目,与蜻蜓目也曾同列入一个目。一般分为5个总科;细蜉总科,蜉蝣总科,蝌蚪蜉总科,五节蜉总科,小裳蜉总科,包括19个科。世界已知约1 300种,中国记载有11属,40余种。
形态 体中小型,柔软纤弱。头自由活动,触角短,多节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大于下半部,有时上下完全分离。口器咀嚼式,上颚仅见痕迹或无,下颚大部退化,仅存下颚须;前、后胸小;中胸发达,翅膜质,三角形,一或两对,后翅小于前翅。脉序中原始翅脉多,凹凸脉相间,有丰富的闰脉,是昆虫中唯一保留有前中脉(MA)而无后中脉(MP)的类群。足细弱,雄虫前足特别长;跗节1~5节,爪简单或每爪纵裂为二,呈双齿式;腹部十节,第十一节退化或与第十节愈合。尾须一对,丝状,多节;第十一节背板常延伸成中尾丝;雄虫一般具一对由1~3节构成的抱器和一对分别开口的阳茎。雌虫以两根侧输卵管分别开口于第七、八腹板间;气门胸部2对,腹部8对;马氏管40根(图a)。
稚虫头大,触角多节,有复眼与单眼,口器发达,有粗壮的上颚,下颚须与下唇须各3节。前胸狭,中、后胸宽大,无翅或具翅芽。腹部1~7节具气管鳃,着生于腹节侧面,形状多样,常呈叶片状。腹末有尾须及中尾丝,有些种类缺中尾丝(图b)。


(a)



(b)


蜉蝣目图


(a)成虫;(b)稚虫Callibaetis flucluans (Walsh)

(仿A.H.Margan)


习性 幼期水生,称为稚虫。稚虫羽化前上升至水面,羽化后作短短离飞翔到岸上。这个阶段,体壁软弱,有绒毛,具翅,但不透明,称为亚成虫。亚成虫蜕皮后成为成虫。也有的种类蜕皮仅限于局部或雌虫不蜕皮。蜉蝣成虫期可蜕皮一次或多次,生命短暂,自数小时至一周左右。常在日落后羽化。羽化后,群飞交配,产卵后,于日出前死亡。有趋光性。
成虫产卵于水中,亦有潜入水中产在石下者,每雌产卵数百粒至数千粒,卵有各种形态和附生物,附着在水中植物或石块上。一般1~2周左右孵化。少数为胎生。初期稚虫缺鳃。稚虫一般在河流、湖水的水底下活动,取食植物组织、藻类,个别的种类食动物质,稚虫期较长,需1~3年,有的蜕皮20余次,但也有发育迅速的,仅6周左右即可完成生活史。可作淡水鱼类的重要饲料。

蜉蝣目Ephemeroptera

昆虫纲,有翅亚纲。成虫体小至中型,柔弱。头小,触角刚毛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但极退化,不能取食。前翅大,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卵圆形或完全退化,翅脉较多,凸凹脉交替排列,并具闰脉与许多横脉,休息时翅竖立在身体背面。尾须长丝状,多具中尾丝。原变态。幼虫(稚虫)水生,体两侧具鳃。取食高等植物及藻类,少数捕食其他水生昆虫,为鱼类及水中小动物的食料。可用作监测水质的指示生物。成虫寿命仅几小时,最多不超过1~2天,常停息在水边石块上或草丛、树叶中。本目已知2 000余种,中国记载近100种。

蜉蝣目(小裳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