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蜂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蜂毒bee venom;apitoxin

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毒液。毒腺酸性分泌物贮存在毒囊中,蜂螫时与副腺碱性分泌物混合,由螫针排出。蜂毒在医学上有广泛的用途。一只新出房的工蜂只有很少毒液,随着日龄的增长,毒囊里蜂毒总量逐渐增加,至第15日龄时约为0.3毫克,适应担任守卫、御敌工作。18日龄后,毒腺细胞逐渐退化,毒量不再增加,毒液排出毒囊后一般不能再补充。用不含花粉的糖饲料喂蜂,不利于蜂毒的形成。蜂王毒腺长度三倍于工蜂,贮毒量五倍于工蜂,但无利用价值。
理化特性 蜂毒是一种透明液体,味苦,有芳香气味,呈酸性反应,比重1.1313,在室温下迅即干燥,相当原液体重量的30~40%。毒液的挥发物包括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信息素,此外它至少含有12种以上的可用气相层析鉴定的成分。这些挥发部分由开口于螫针基部膨大处的副腺所分泌,极易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散失,通常述及蜂毒的成分时这部分易被忽略。蜂毒易溶于水和酸,不溶于乙醇。可被消化酶类和氧化物所破坏。
已知蜂毒中含有若干种多肽、酶、生物胺和其他物质。
蜂毒多肽类 蜂毒肽(melittin)是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它约占干蜂毒量的50%,含蜂毒肽Ⅰ和蜂毒肽Ⅱ。蜂毒中含有的另两种主要多肽是蜂毒明肽(apamin)和MCD-肽(mast celldegranulating peptide.又称401-peptide),各约占干蜂毒含量的2%。在蜂毒中还分离出作用与蜂毒肽类同的赛卡平(secapin,又称peptid-M)和蜂毒肽F(melittin F),含量约占干蜂毒的1%和1%以下。其他还有心脏肽(cardiopep)、组胺肽(histapeptid)、神经毒素托肽平(tertiapin),以及新的止痛抗炎多肽安度拉平(adolapin)。
蜂毒酶类 有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简称PLA2)含量占干蜂毒的12%,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多种药理作用。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含量占干蜂毒的2—3%,参与蜂毒对组织的局部作用,促使蜂毒成分在局部渗透和扩散。还含有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C4和C8脂肪酶、甘氨酰-脯氨酸芳香基酰胺酶,以及β-氨基葡萄糖苷酶等。蜂毒中还分离出多价的蛋白酶抑制剂,它在蜂毒中可以保护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和各种活性多肽免于被蛋白酶水解。
蜂毒生物胺类 有组织胺和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和5-羟色胺(serotonin,5-HT)。蜜蜂毒囊中还检出微量的亚精胺(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和腐胺(putrescin)。
蜂毒所含其他有机物质包括胆碱、甘油、磷酸、蚁酸、脂肪酸、脂类、碳水化合物和19种游离氨基酸等。从蜂毒中还分离出两种高分子量的变应原B和C,其分子量分别为4.9×104~2.0×105和1.05×105
生物学作用和毒性 全蜂毒及其组分蜂毒肽、蜂毒明肽和托肽平等具有显著的亲神经特性。全蜂毒与蜂毒肽对烟碱型胆碱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这是蜂毒对脑高级部分影响的基础。蜂毒明肽是一个18肽神经毒,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它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脊髓,而对大脑皮层的作用比蜂毒肽小。蜂毒镇痛作用明显,其镇痛指数高于安替比林,低于吗啡。蜂毒中镇痛抗炎多肽安度拉平对脑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约为消炎痛的70倍,其镇痛作用也涉及受体机制。
全蜂毒及其组分蜂毒肽、蜂毒明肽、心脏肽和磷脂酶A2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影响。全蜂毒引起的动脉血压降低效应主要与磷脂酶A2有关,其降压机制可能系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或促使组织胺释放,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所引起。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并具有与剂量相关的缩血管作用。心脏肽和蜂毒明肽对心脏都有明显的β肾上腺素样活性,它们的抗心率失常作用类似异丙肾上腺素,但它们的作用持续时间约为异丙肾上腺素的10倍。
万分之一的全蜂毒在试管内就能产生溶血作用。全蜂毒具有增强红细胞壁通透性能力,导致红细胞内胶体大量渗出,红细胞内渗透压降低,最后红细胞裂解而产生溶血。蜂毒肽和磷脂酶A2是蜂毒中的两个溶血成分,前者的溶血作用比后者强;体外试验时,前者的溶血作用可被肝素对抗,而后者则相反。
蜂毒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明显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全蜂毒及其组分蜂毒肽和磷脂酶A2的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涉及对血小板、多种凝血因子的影响;蜂毒还具有刺激纤维蛋白溶解的效应,并能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及使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都可以影响凝血过程。
蜂毒和蜂毒肽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抑菌作用,又能增强磺胺药和青霉素的抗菌作用。蜂毒中含有抗炎成分,主要是MCD-肽,具有抗炎作用;这与它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移行及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等作用有关。
动物实验表明,蜂毒有一定的抗辐射效应,能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减轻辐射损伤程度,能使由辐射引起的细胞染色体畸变频率相应减少,提高动物存活率。也可防止由辐射引起的骨髓和脾脏的退化现象,这表明蜂毒有保护和复苏造血干细胞的潜在作用。蜂毒的抗辐射效应的成分是蜂毒肽、磷脂酶A和组胺肽,后者能促进铜螯合作用和释放组胺,因而具有辐射防护的效应。
蜂毒和蜂毒明肽还能兴奋离体肠管和子宫平滑肌,蜂毒磷脂酶A2也有直接兴奋平滑肌的作用。蜂毒对小麦、天竺葵等植物肿瘤和某些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蜂毒及其组分磷脂酶A2处理Rh阳性红细胞膜,能引起Rho(D)抗原灭活。蜂毒肽、蜂毒明肽和MCD-肽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增加皮质激素的分泌,因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蜂毒是蜜蜂对付其他机体的自卫性毒物,它对高等动物作用最强。健康人一次接受10只蜜蜂螫刺只能引起局部反应;如同时受200~300只蜂螫,可使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如同时受500只蜂螫,可致人死亡,一般死于呼吸中枢麻痹。
临床应用蜂毒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和致死量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因而蜂毒应用是安全的。但是每个人对蜂毒的敏感性不同。首先是儿童、老人和妇女较为敏感。养蜂人常易遭蜂螫,其中绝大多数人或迟或早会对蜂毒产生免疫力,他们同时耐受数十、数百只蜜蜂螫刺而无任何中毒症状。对蜂毒过敏的个别人,则局部红肿反应强烈,或有全身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出现严重的致命性反应。蜂毒变态反应的实质尚未彻底阐明,因蜂毒含有多种成分而复杂化。目前已知蜂毒中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酸性磷酸脂酶、蜂毒肽和变应原B、C都有可能引起变态反应。对蜂毒过敏者可采用纯净蜂毒制剂作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采集方法 过去曾采用电激蜜蜂取毒法,采用直流电源,用蜡纸、棉花或绸布做接受排毒的介质,但产量不多,且蜂毒粗品精制困难。80年代始有适应蜜蜂生物学特点、不影响蜂群采集、对蜜蜂伤害极小的交直流两用的轻便电取蜂毒器,并以玻璃板直接接受排毒,每群每次可获取干蜂毒0.1克。生产蜂毒必须选用繁当补充老子脾并保持粉蜜充足。外界蜜源将结束的晴天适合取毒,大流蜜期蜜蜂经电激后会吐蜜,易使蜂毒沾染灰尘和生霉,故不宜取毒。取毒后的蜂群 一般应在三四日后转地才安全。定点饲养的蜂群再次取毒,应间隔14日。气温在20℃以上方能取毒, 下午将栅状电网取毒板靠在箱门前或晚间置箱内底板上或纱盖下取毒。当1只蜜蜂接触任意两根相邻金属丝导线,就会受电激螫刺,电压30伏左右不会使蜜蜂致死。蜂螫时发生警报声和气味,守卫蜂纷纷爬上电栅通电一螫刺—排毒,其余工蜂也群起仿效。隔1分钟左右断电,断电后排毒工蜂离去,再接通电源。如此反复,通常爬上电栅排毒的蜜蜂约有 一两千只,待排毒工蜂不多时,关闭电源,再另换 一箱蜂, 一箱蜂取毒时间约为5~10分钟。蜜蜂螫针刚排出的蜂毒是液体,但在空气中很快变干,形成 一种结晶状树脂样物质。用刀片将干蜂毒从玻璃板上刮下,装入玻璃瓶密封,保持干燥,供提纯精制。(见电取蜂毒器)
质量指标 电激取毒玻璃板上刮下的蜂毒粗品经反复精制,使其中含蜂毒肽及磷脂酶A2等活性蛋白以干燥品计不得少于80%。精制蜂毒为白色粉末,气味刺鼻,味苦涩略腥;在水及酸溶液中易溶,在醇、丙酮中不溶。鉴别蜂毒真伪可用下述3种方法: ❶取蜂毒1毫克,加1N氢氧化钠溶液1毫升,摇匀,加5%硫酸铜溶液两三滴,即显玫瑰红或紫蓝色。
❷取蜂毒加水配成0.03%的溶液,按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80±1纳米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❸取0.16%蜂毒水溶液20微升,在醋酸纤维薄膜上点样,以含1. 9%甲酸铵的1.5%乙酸液为缓冲液于8毫安40伏上电泳45分钟,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即出现3条蓝色色带(中间粗带即蜂毒肽)。检查蜂毒质量采取下列指标:❶pH值。取0.05%蜂毒水溶液,按酸碱度测定法测得pH值应为6.0~7.0。
❷干燥失重。取蜂毒约100毫克以五氧化二磷为干燥剂,真空减压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超过10%。
❸安全试验: 取蜂毒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每毫升含0.08毫克的溶液,安全试验应符合规定。含量测定:精密称取蜂毒(相当于干蜂毒7. 5毫克)置25毫升量瓶中,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按分光光度法在280±1纳米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从标准曲线查得浓度计算即得。(分光光度法、酸碱度测定法、安全试验法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规定方法进行)。
利用 见蜂疗、蜂针疗法。

蜂毒

药名。见《吉林中草药》。又名蜜蜂毒素。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icius或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工蜂尾部螫刺腺内的有毒液体。苦、辛,平。祛风湿,镇痛。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酸痛,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用蜂毒制备的水剂或油剂作皮内注射,以200蜂毒为一疗程,开始以1蜂毒(约0.1ml量)皮内注射,如无不良反应,可隔日递增1蜂毒,直至一次注射10蜂毒。然后视病人情况应用维持剂量,每次3~6蜂毒,隔日一次,至总量达200蜂毒为止,全程约三个月。注射后局部红肿直径超过10cm者,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疗。民间也有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肤治病的。蜂毒毒性成分有磷酯酶A、脱氢酶抑制因子及多肽类。并含蚁酸、组胺等。对大鼠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对动物有降压和降胆固醇的作用,有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对小鼠有抗惊厥和镇痛作用。蜂毒可抗凝血,降低血黏度,对心房有正性频率和负性肌力作用,还可阻断神经节。蜂毒易引起过敏反应。大剂量蜂毒可致呼吸麻痹死亡。

蜂毒bee venom,apitoxin

蜜蜂毒腺和副腺的分泌物。为具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味苦,pH5.0~5.5,密度1.1313,在室温下迅即挥发干燥至原液体重量的30%~40%,成晶体状态。易溶于水和酸,但不溶于乙醇。蜂毒易被消化酶类和氧化剂所破坏,碱能与之起中和作用;蜂毒水溶液不稳定,容易染菌和变质;结晶的蜂毒加热至100℃,经过10天仍不失其生物活性,冰冻也不减其活性。在密封和干燥条件下,其生物活性可保持数年之久。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蜂毒多肽类约占干蜂毒的70%~80%,包括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阿帕敏)、MCD -多肽(mast cell degranulating peptide)和其他多肽类物质等,此外还有55种以上的酶类物质,约占干蜂毒的14%~15%,其中以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和磷脂酶A2(phospholipase)为主,还有生物胺类和其他物质。人被蜂螫,出现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现象,只有遭受大量蜂螫,才会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蜂毒是关节炎和风湿症的良好治疗剂。蜂毒对神经炎、神经痛、高血压和某些代谢障碍疾病有显著疗效,在口腔科、皮肤科等也得到应用,是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

蜂毒

蜂毒fengdu

工蜂腹部末端的螫针在自卫时放出的毒汁,称为蜂毒。蜂毒的颜色透明,味苦而香。含有蚁酸、正磷酸、磷酸镁、组织胺、胆素、甘油和蛋白质等多种有机物。人体被蜂螫后,局部暂时有红肿、疼痛现象。由于蜂毒对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具有一定疗效,故常作为药用。

☚ 螫针   足 ☛

蜂毒apisin

系工蜂毒腺内的一种分泌物。含有多种酶、多肽类、氨基酸、蚁酸、卵磷脂、组胺、矿物质等。本品有抗炎、抗凝血、抗辐射、抑菌、免疫抑制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头痛、神经官能症等的辅助治疗。针剂每ml含10个单位蜂毒,每日皮内注射1次,由0.1ml开始,隔1~2日增加0.3ml,至0.5ml为维持量,总量为5ml时为一疗程,休息3~4日行下一个疗程。注射时每一部位0.1~0.2ml。

蜂毒

工蜂毒腺分泌,贮在毒囊里,自卫时由尾部螫针放出的毒液。色透明微黄,味苦而香。含蚁酸、正磷酸、组织胺、胆碱、甘油、类脂质、挥发油、蛋白质、硫、钾、钙、铜等。对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有一定疗效。人体被螫后局部有暂时红肿、疼痛现象。

蜂毒fēnɡdú

中药名。见《吉林中草药》。别名蜜蜂毒素。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cerana Fabricius 或意大利蜂A. mellifera L. 工蜂尾部螫刺腺内的有毒液体。苦、辛, 平。祛风湿, 镇痛。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 腰肌酸痛, 支气管哮喘, 甲状腺肿。用蜂毒制成水剂或油剂, 作皮内注射。200 蜂毒为一疗程, 开始用1 蜂毒(约0. 1 毫升量), 如无不良反应, 可隔日递增1 蜂毒, 直至一次注射10 蜂毒。然后视患者情况应用维持剂量, 每次3 ~ 6 蜂毒,隔日一次, 至总量达200 蜂毒为止, 全程约3 个月。注射后局部红肿痒痛, 直径在10 厘米以内者, 一般1 ~3 天能自行消退, 如直径超过10 厘米者, 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疗。本品毒性成分有磷酯酶A、脱氢酶抑制因子及多肽类, 并含蚁酸、组胺等。对大鼠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对动物有降压、降胆固醇以及增强中枢抑制的作用。对小鼠有抗惊厥和镇痛作用。

蜂毒

bee veno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