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根药名。出 《本草拾遗》。为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 Cav. 的根。甘,寒。清热凉血,利尿,排脓。 ❶治小便淋痛,白带,尿血,吐血,血崩,子宫炎,阴道炎,肠痈。煎服: 30~60g。 ❷捣敷疮肿、丹毒。本品含大量黏质(其中有戊糖、戊聚糖、甲基戊聚糖及糖醛酸),能缓和刺激,可用于黏膜炎症。 蜀葵根shǔ kuí gēn《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蜀葵(6)。药名。 【基原】为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Cav.的根茎。 【性味】 ❶《本草拾遗》:“甘,寒,无毒。” ❷《本草述》:“气味甘,微寒滑,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利尿排脓。治淋病,白带,尿血,吐血, 血崩,肠痈,疮肿。 ❶《本草拾遗》:“客热,利小便,散脓血恶汁。” ❷《本草衍义》:“取红单叶者,治带下,排脓血恶物。” ❸《分类草药性》:“治红崩,吐血,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二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蜀葵根 蜀葵根蜀葵根,又名棋盘花根。始载于《本草拾遗》为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 Cav.的根。原植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品味甘,性寒。功能利水通淋,凉血,排脓。主治淋症、带下、吐血、血崩及内外痈肿等证。治小便淋沥,用蜀葵根一味水煎服。治白带逐渐增多,用本品煎服或炖猪肉吃。治吐血、血崩,则可用甜酒煨透服。单用本品又可治热毒下痢及急性肠炎。蜀葵根解毒排脓之功较著,如《坦仙皆效方》怀忠丹,治体内肠胃生痈,而有败血腥臭,脐腹冷痛者,用本品与白芷,白芍,枯矾共研细末,黄蜡为丸服,可使脓血排出。现代临床上常用本品配大黄煎服治肠痈。此外,用治诸疮毒肿痛甚者,用鲜根除去黑皮,捣烂贴敷患处。煎服,9~15g。 蜀葵苗,亦供药用。味甘,性微寒。功能清利湿热。主治热淋及湿热下痢,常煎服或捣汁饮。其茎炙干为末,蜜和含口中,治小儿口疮。叶捣烂敷火疮; 烧研末敷金疮。煎服,6~20g。 实验研究: 蜀葵根含大量粘质,一年生根的粘质含戊糖7.78%、戊聚糖6.86%、甲基戊聚糖10.59%、糖醛酸20.04%。 ☚ 蜀葵花 榆白皮 ☛ 00002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