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蛮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蛮书

 又名《蛮志》、《云南志》、《南蛮书记》、《南蛮志》。唐有关南诏(今云南地区)方志。十卷。唐樊绰撰。成书于唐咸通四年(863年)。
 樊绰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他是唐懿宗时安南经略使(治今越南河内)蔡袭属吏。为维护唐朝的统治,注意搜集有关南诏历史和现状的材料,整理成《蛮书》十卷,呈送朝廷。南诏原分蒙舍(今云南蒙化县)、邆赕(今云南邓川县)、施浪(今云南洱源县)、浪穹(今洱源县境内)、越析(今云南丽江县)、蒙嶲(今云南龙县)等六诏。后蒙舍诏并吞五诏,故独称南诏。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正式建国。此后与唐朝中央政府时战时和。
 《蛮书》主要内容简述如下:卷一,云南界内途程:记载阳苴𪡊城(今云南大理市)、安南(今越南河内)、成都等主要城镇之间的途程以及驿馆之间的详细距离。卷二,山川江源:介绍金马山、点苍山、高黎共山等主要山岭和泸水(今金沙江)、丽水(今伊洛瓦底江)、澜沧江等主要河流情况。卷三,六诏:介绍前述六诏的位置、诏主、风俗以及各诏与唐朝的关系。卷四,名类:介绍云南境内乌蛮(今彝族)、白蛮(今白族)以及它们的分支如独锦蛮、弄栋蛮、河蛮等三十多个蛮种的源起、分布位置、简单历史、风俗习惯等情况。卷五,六𫏣:即六个主要城市(𫏣,“州”之意)邆赕𫏣(今云南剑川县)、阳𫏣(今云南大理市)、史𫏣(今云南大理县北之喜州)、蒙舍𫏣(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赵川𫏣(今云南凤仪县境)、勃弄𫏣(今云南弥渡县),介绍这六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卷六,云南城镇:介绍云南境内云南(今祥云县之云南驿)、柘东(今云南市)、永昌(今保山县)、银生(今景东县)、弄栋(今姚安县北)等主要城镇的沿革、位置、风俗等。卷七,云南管内物产:分地区介绍云南主要物产,如豆、黍、槟榔;麻、蚕、柘;盐、金、银、琥珀;犀牛、大象、鹿;铎、槊、郁刀、南诏剑等。卷八,蛮夷风俗:介绍南诏各蛮夷的服饰、饮食、婚丧、度量衡、贸易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卷九,南蛮条教:介绍南诏政治、军事制度、军事训练、官吏及职掌等。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介绍弥诺国、弥臣国(今缅甸西境阿腊干一带)、骠国(缅甸)、女王国(老挝之桑怒省)、水真腊国(柬埔寨)、小婆罗门国(印度曼尼普尔一带)等十多国的位置风俗、物产方面的情况。
 《蛮书》提供了研究南诏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懿宗时南诏尚处在奴隶制阶段,但生产已经相当发达。《蛮书》记述比较客观,既谴责了南诏对唐边境的侵占与掳掠,也揭露了唐朝边疆“长吏苛暴、恣杀无辜,致令众蛮告冤”的事实。同时,还如实地记载了唐朝与南诏的和战关系。但是,作者处在戎马倥偬之时,成书仓促,故记述颇略,且文笔佶聱;自唐至今,流传久远,故漏失、错置在所难免。尽管如此,它仍是现存最早最详备和最有参考价值的南诏地区方志。
 《新唐书·艺文志》里收有《云南志》、四库馆臣校释本收在《武英殿聚珍版书》中。今人赵吕甫所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云南志校释》颇具功力。
蛮书

蛮书mánshū

━━ 给蛮方的战书。明·钱邦芑《送侯若孩从军》诗:“墨磨铁盾飞新檄,箭射蛮书下故城。”

☚ 黑云   鼓鼙 ☛

蛮书

又称《云南志》、 《云南记》、《云南史记》、 《南夷书》、 《南蛮书》、 《南蛮记》。民族地理著作。唐樊绰撰。十卷。绰为安南经略蔡袭幕僚,为应付南诏之扰,故广采史志,及亲历目睹所得,纂为是编。咸通四年(863)成书,次年补附录诸条。一万二千余字。 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十事,每事各为一卷。附录盘瓠、白虎传说,异牟寻与崔佐时誓文等六事。记述云南历史、交通、各族概况,尤以南诏社会经济、制度、军事训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为详。是志为现存云南方志最古者, 《新唐书·南蛮传》和《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载,多取材于是编;程大昌、 李荣陛等考证《禹贡》,均宗其黑水之说,向为世人所重视。是研究云南史志的珍贵文献。原书久佚,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武英殿聚珍版本, 《四库全书》本。近人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版),周维衍《蛮书校注读后》(《历史研究》,1965年第六期),方国瑜《樊绰<云南志>考说》(《思想战线》,1981年第一期),均可供参考。

蛮书

亦名《云南志》、《云南记》、《南蛮志》、《南蛮记》、《南夷志》等。唐樊绰撰。十卷。咸通三年(862),绰任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时,研究南诏情况,并参考前人有关著述, 写成此书。该书记云南山川、城镇、里程交通、物产,特别对六诏历史,南诏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以及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作了比较系统扼要的阐述。为唐代有关云南的专著和研究南诏及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明中叶以后已佚。清乾隆(1736—1795)年间修《四库全书》时, 从《永乐大典》辑出, 刊入聚珍版丛书。传世的版本甚多。近人向达《蛮书校注》,对之校勘注释,颇便省览。

蛮书

194 蛮书

亦名《云南志》、《云南记》、《南夷志》、《云南史记》等。唐樊绰撰。十卷。唐咸通三年(862),樊绰任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时撰。书中记述云南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等内容,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云南各民族习俗作了系统的阐述。为唐代有关云南的专著和研究南诏及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此书传世版本颇多。近人向达著《蛮书校注》,在文字校勘及史实注释方面甚为详尽。

☚ 唐蕃会盟碑   玛纳斯 ☛
蛮书

蛮书

亦作《蛮志》、《南蛮记》、《南夷志》、《云南志》、《云南史记》。书名。唐樊绰撰。樊绰于唐懿宗咸通三年 (862年) 任安南经略使从事。于咸通朝成书。十卷。原书已佚。清乾隆朝开四库馆,自 《永乐大典》中重辑成书,收《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琳琅秘室丛书》附星华校记等本。传世版本颇多。今人向达有《蛮书校注》,在文字校勘和史实注释方面有独到功夫。书中记有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崄、云南城镇、云南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诸蕃夷国等。其中唐与南诏会盟碑、云南历史、交通、经济发展、民族分布,特别是南诏诸况,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泐史 ☛
蛮书

蛮书

唐代南诏史著。本名《蛮志》,又作《云南志》、《云南记》、《南夷志》、《南蛮书记》、《云南史记》等。十卷。唐樊绰著。樊绰(生卒年不详),唐懿宗时任安南都护经略使蔡袭从事。咸通三年(862)三月,奉命率健卒二十人潜入南诏地区侦查军情。次年正月,南诏兵攻陷安南城(今越南河内),蔡袭战死。樊绰家属亦同时陷没,乃只身携带经略使印信,乘间突围泅水逃脱,先留郡州待命。六月,以南诏来攻,复转赴藤州(今广西藤县)。旋奉命归长安(今陕西西安)。五年,被任为夔州都督府长史。其在安南城时,对唐与南诏关系紧张甚感焦虑,为向朝廷提供制定对南诏政策的可靠依据,悉心搜访有关南诏历史与现状的资料,并在安南城失守后,乘寄寓郡州的间隙,撰成此书,委托襄州节度押衙张守忠转呈朝廷。
《蛮书》详记唐时进入云南的陆路交通程途,云南的山川形势,六诏及其地各民族部落历史沿革、风土习俗、州城建筑、政治制度、军事训练、各种物产,以及与其毗邻的弥诺、弥臣、骠等古国风习物产概况。保存了许多云南地方古史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如卷四《名类》中所记各族分布情况,至今仍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源流的基本依据。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记载了当地耕种、养蚕、丝织、制盐、饮茶、果木、矿产、畜牧、锻造等生产情况,卷八《蛮夷风俗》对其服饰、婚嫁、节庆、住宿、交易、丧葬、语言、度量衡的叙述,更为研究南诏时代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历史画面。
此书还真切地反映了唐朝汉文化对南诏的影响。如在谈到当地植柘养蚕及丝织时说:“俗不解织绫罗;自大和三年(829)蛮贼寇西川,虏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又说:“昆明城有大盐池,比陷吐蕃。蕃中不解煮法,以咸池水沃柴上,以火焚柴成炭,即于炭上掠取盐也。贞元十年(794)春,南诏收昆明城,今盐池属南诏,蛮官煮之如汉法也。”此外,此书对研究我国古代西南民族与东南亚各国的交通和文化交流也提供了不少线索。
由于唐人记载南诏的著作如韦琯《云南事状》、袁滋《云南记》、韦齐休《云南行记》、徐云虔《南诏录》、达奚洪《云南风俗录》等,今皆散佚,独此书得保存至今,尤属难得。《四库提要》称其“于六诏种族、风俗、山川、道里及前后措置始末,撰次极详,实舆志中最古之本”。近代以来,沈曾植、李永清等相继对其有所考证校注。伯希和、马伯乐等国外学者研治南洋交通史和东南亚史,也常引此书为据。
此书自明中叶后,流传已少。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然因未得他本校勘,错误较多。其后《云南备志》本、渐西村舍本等,皆据此本而来。诸旧刻中以《琳琅秘室丛书》搜采诸家校语最称完备,讹误亦较少。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向达校注本,广泛汇集各种有关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并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一些《蛮书》佚文,补入其中,资料极为详备,但对一些注文,学术界有不同意见。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赵吕甫注本,题为《云南志校释》,该书不仅在校勘注释方面用力较深,对向达注本有所补正,且在编次上也据其研究心得作了调整,认为书中卷十内贞元十年《云南诏蒙异牟寻与中国誓文》、赵昌《奏状》、樊绰奏疏及其从《后汉书》、《夔州图经》、《广异记》等书辑录的有关廪君蛮史料,乃此书进呈以后陆续奏上,非原来所有,故将其从卷十中析出,另立为附录,使全书各卷体例归于一致。

☚ 酉阳杂俎   北户录 ☛

蛮书

又称《云南志》、《云南记》、《南夷志》、《云南史记》。唐代记述云南地方及民族史的著作。樊绰撰。

蛮书

十卷。樊绰撰。樊绰,生平不详,唐懿宗咸通三年 (862)到安南 (今越南河内),为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时值南诏第三次进攻安南,交趾一战,蔡袭全家和随从70余人战死,樊绰长男樊韬及家眷14人一并陷没。樊绰于城陷时携带印信浮水渡富良江得免,开始作调查。大约用了两年的时间,“录蛮界程途及山川城镇、六诏始末、诸种名数、风俗条教、土宜物产、六睑名号、连接诸蕃,共录成十卷”。五年六月,朝廷授以夔州都督府长史,又“问蛮夷巴夏四邑根源,悉以录之,寄安南诸大首领。”同时,“详录于此,为《蛮书》第十卷事,庶知南蛮首末之序”(《蛮书》卷四、卷一○)。《蛮书》是樊绰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并参考袁滋《云南记》、韦齐休《云南行记》以及《后汉书》、王明通《广异记》、《夔城图经》等文献撰成的。十卷所记,依次为: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睑(南诏对“州”的称呼)、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夷国名。该书是最早系统记述云南地区历史、地理、民族、物产、风俗以及制度等情况的专门著述,宋代以来颇受重视。《新唐书 ·南蛮传》主要取材于该书,《资治通鉴》考辨南诏史事多采该书。《太平御览》所收录《南夷志》,即该书别名,是校勘今本 《蛮书》的重要参考。自宋至明初,其书流传不绝。《永乐大典》所录,名为《云南史记》。此后,便少有人提及该书。清修 《四库全书》,始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先排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又写入《四库全书》。再后,鲍廷博又重刊于《知不足斋丛书》。其它各本,都是上述三种版本的翻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向达《蛮书校注》,是目前最新的一个校勘、注释本。

蛮书

《蛮书》

唐樊绰撰。《新唐书·艺文志》等书记书名为《蛮书》。《宋史·艺文志》记樊绰撰《 云南志》十卷, 不称《蛮书》。《永乐大典》题作《云南史记》。所记为唐时六诏种族、风俗、山川、道里及前后措置始末, “撰次极详, 实舆志中最占之本。”为宋人所重视。后书佚,今残本由《永乐大典》录出, 参照诸书校正而成。是研究云南地区经济史的重要参考书。

☚ 岭表录异   全隋文 ☛

蛮书

书名。亦名《蛮志》、《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记》、《南蛮志》等。唐樊绰撰。唐懿宗咸通三年(862),绰在安南(交趾)经略使蔡袭部下作幕僚期间,鉴于南诏和唐朝关系重要,即对南诏情况作调查研究,后参考前人所著《云南记》、《开复西南夷事状》(均已佚)及《后汉书》等撰成。作于咸通四年(863)。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崄、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夷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十篇。对自唐朝进入云南交通途程,云南重要山脉河流,重要城镇,六诏和其他民族的概略,物产风尚及当时农业、手工业的概况,各族特别是南诏的生活习俗,南诏的一些特殊制度,军事训练和其毗连各国的大概情形,都有系统记录,尤详于南诏。为唐代云南历史、地理的重要专著,宋以后研究云南历史很重视此书。《新唐书·南蛮传》、司马光《通鉴考异》等多采用此书材料,李昉等在《太平御览》里所收《南夷志》(《蛮书》别名),是校勘今本的重要依据。原书明中叶以后已佚,清乾隆(1736—1795)年间修《四库全书》,方从《永乐大典》辑出,收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版本颇多,近人向达著《<蛮书>校注)、赵吕甫著《<云南志>校释》、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对著书年代、史料来源、版本等均有考说。

蛮书

书名。十卷。又称《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等。唐樊绰撰。唐懿宗时樊绰曾在安南经略使蔡袭手下任从事,在安南作过有关南诏的调查研究,并参考了此前袁滋的《云南记》、韦齐休的《云南行记》以及其他文献资料写成此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云南地区的民族、风俗、山川、道里、物产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并叙述了六诏的建置始末,是研究云南地方史及民族史的重要著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