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蛭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蛭纲Hirudinea身体前后端均有吸盘的环节动物,俗称蚂蟥。体扁平,柔软,略呈柱状,由一定数目的体节组成。每一体节又具若干体环,外观上体节与体环很难区别。无疣足,也无刚毛。体色鲜艳,有规则的斑纹,身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用以吸附于临时宿主或在固着物上行走。口在前吸盘的腹面,肛门位于后吸盘的背面。身体的前端有眼点,其数目、位置和排列,均因种而异。扬子江鳃蛭的体后部两侧有成对的丝状外鳃。中华颈蛭两侧有13对泡状皮肤囊。吸血种类的口内有颚片及密齿,可咬破宿主组织。咽部肌肉发达,收缩时有辅助吸吮血液的作用。唾液腺分泌的蛭素可阻止宿主的血液凝固。因而被蚂蟥吸血后流血不止。有嗉囊及多对盲囊供储藏血液之用。体腔退化,形成血窦。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其生殖方法近似蚯蚓,由交配而交换精子,也由生殖带的分泌物构成卵茧,受精卵在卵茧中发育。卵茧可附着在母体、水草、宿主体上或落入泥中。 蛭纲常见种类
蛭纲Hirudinea俗称为蚂蟥。环节动物门,体呈长扁筒状,成体一般为27个体节,每节表面有3~5个体环。无疣足和刚毛。前后端各有一个吸盘。口位于前吸盘腹面的中央。吸血的种类,唾液中含有蛭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嗉囊极发达。多生活在淡水或湿润处,少数为陆生。半寄生性,以吸血液或体腔液为生,少数为肉食性。如医蛭、金线蛭等。 蛭纲环节动物门的1纲。通称蛭。俗称蚂蟥。世界已知约600种,隶属于4目10科。中国已知约70种,隶属于3目5科25属。蛭背腹平扁,体前端的腹侧有一前吸盘,后端有一后吸盘。身体由34个体节组成,最后7节愈合成后吸盘,实际分27节。头环带区的腹面中央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孔各1个。肾管按体节排列,10~17对,由肾孔开口于体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雄性有4~11对球形的精巢,从第12或13节开始,按节排列。卵巢通常1对,包在卵巢囊内。卵巢囊通输卵管,2根输卵管汇合到总输卵管和阴道,经雌孔开口体外。吸血种类主要为医蛭、牛蛭、鼻蛭、山蛭4个属。吸血蛭偶尔才有机会吸血。每次吸血量很大,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10倍。在食物充足时,热量大都来源于蛋白质分解,18℃时能量的消耗为每天63J。饥饿时,蚂蟥利用贮藏的糖和脂肪,能量的消耗降到每天29J。所以,蛭即使每年只吸1次血也不会饿死。日本医蛭是中国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吸血水蛭。体长一般30~60mm,体宽4~8.5mm。吸血后,体高可增加2倍,体重增加6倍,吸血1次可供需用200d以上。在医蛭数量多的水田里,如果赤脚下田,每分钟可叮上20条。在长江流域,医蛭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配。5月中旬到6月上旬产卵。每茧内含卵10~20粒。经16~25d孵出幼体。孵化期在5月底到6月底之间,盛孵期为6月上、中旬。 蛭纲 蛭纲zhigangHirudinea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的1个纲。本纲动物通称蚂蟥。身体一般长而扁平,无刚毛,前后各有1个吸盘,具有吸附作用或借前后吸盘交错固着而爬行。身体由口前叶和33个体节构成。每个体节的表面有体环,和具有各种不同色素形成的斑纹。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具有环带 (生殖带),有卵茧,卵在茧内直接发育,幼虫孵出即能独立活动。生活于淡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大多营暂时性体外寄生生活,以吸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为主。如稻田、湖沼中的水蛭(Hirudo),也称医蛭,山林中的山蛭(Haemodipsa),以及寄生于鲤、鲫鳃盖下的鱼蛭(Piscicola)等。但尺蠖鱼蛭常固定在1个动物体上,营永久性的寄生生活,接近于体外寄生虫。 ☚ 蚯蚓 水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