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类咬伤护理
蛭类可在水中、陆地或水陆两栖生活。它有前后两个吸盘,口在前吸盘内,吸血时先用腭片锯成三角形伤口,同时由涎腺分泌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具有抗凝血作用。
人体被咬创口多在肢体部位,局部不痛,但流血不止。偶尔饮进带蛭的水,蛭可附着于食道或呼吸道,引起呕血、咯血、咳嗽、气喘等。如钻入尿道、肛门或阴道内,则有局部出血、疼痛、感染或梗塞的表现。
咬伤处理:
❶发现蛭附着在皮肤上吸血时,切忌用力牵拉蛭体,以免其腭片或吸盘部分留在创口内,引起不易愈合的溃疡。可用酒精、高渗盐水、浓醋或麻醉剂滴在蛭体上使其脱落。创口用5%碳酸氢钠液或0.02%呋喃西林液冲洗后包扎,如伤口流血不止,可在局部应用止血剂。
❷如蛭钻入鼻腔,可用一盆清水,将鼻子靠近水面,从鼻腔向水面吹气,蛭遇水自行爬出,再用钳子夹住蛭轻轻往外拉出。如蛭进入食道或呼吸道,可用浓盐水含漱或灌洗,必要时用气管镜或食道镜将蛭麻醉后取出。如蛭已达胃内则胃酸可将其杀灭。
❸蛭若钻入尿道、阴道或肛门,可用坐浴法,几分钟后蛭可自行爬出。
预防: 农药(如叶蝉散)、化学肥料(氨水)、除莠剂(五氯酚钠)等都能消灭蛭类;大力捕捉成虫和消灭卵茧; 用驱避剂马来酰亚胺等对蛭进行驱避,效果可持续5~2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