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转鼓jiɑolonɡzhuɑnɡu
民间打击乐舞。流传于乾县王村、梁村、姜村镇一带。始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宦官梁梅告老还乡,将宫中鼓乐教习村民,经数百年发展而成,久演不衰。乐队一般有六锣、七鼓、十四铙,另有二人吹长号(现已由步号替代),一人指挥,共30人组成。因乐器以饰有蛟龙图案的大鼓为主,打击时带有跳跃、旋转、易鼓、换位等舞蹈动作而得名。其打法分坐鼓、转鼓两种。坐鼓演奏,鼓在前排,锣插其间,铙在后排,号分两边;转鼓演奏,鼓摆成梅花形,铙、锣、号呈弓形站在后排。全乐分三段,第一段为“蛟龙出海”,长号引鸣,锣鼓响应,犹如蛟龙探头,渐出水面;第二段为“蛟龙翻背”,擂鼓者按节奏舞动双槌,跳跃旋转,鼓槌和大铙上下翻飞,势若蛟龙狂舞,进入高潮;第三段为“蛟龙入宫”,鼓乐由激越高昂渐趋缓慢平和,以至收束。每年正月十三日,王村镇锣鼓乐队从各条街道边行边打,最后会集于村东三义庙前,对阵擂打。1982年参加西北音乐周,受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