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
极度的低血压和呼吸抑制是脊麻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前者常由于病例选择不当或血压下降的预防措施未及时采取所致。后者则是麻醉平面过高致呼吸肌麻痹或近于麻痹的结果。严重低血压的处理在于能及时快速输液以扩张血容量,并适当地应用α受体兴奋为主的血管收缩药。呼吸抑制时则应给氧和人工呼吸,必要时可进行气管内插管扶助或控制呼吸。由于脊麻所用麻醉药剂量甚小,膈神经对局麻药的耐受力又较大,因此脊麻时即便发生呼吸麻痹,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暂 (一般不超过20分钟)。
头痛 是脊麻固有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3~4日,术后1~2日也可发生。疼痛性质多属胀满钝痛,以枕部为主,可延伸至颞部甚至额部。坐立或头高位常使疼痛加剧。一般经治疗后于数日或周内消失,严重者也可持续数月。 发病率报导不一, 有3~30%, 一般认为不超过10%。头痛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瞭,多年来认为脑脊液外漏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但有的头痛病人颅内压反有明显的增高。头痛以20~40岁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小手术较大手术易发生。病人的精神因素似起重要作用,麻醉前接受过语言暗示者较易发病。保持病人术后取平卧位和尽量减少脑脊液的外漏是预防麻醉后头痛的关键。麻醉前和麻醉时的适量输液不仅减少头痛的发生,而且有助于防止血压过分低落。如条件许可,选用最细小的穿刺针(24~27G),穿刺时尽量减少损伤,以避免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头痛的发生。头痛已经发生则应保持病人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大量饮水或静脉输液。程度不重者一般对症治疗,如口服镇静镇痛药,静脉注射咖啡因、麻黄碱、恢压敏、麦角碱等。静脉注入注射用水10ml有时能暂时取得较好的疗效。症状较重者于硬膜外腔内注入5%葡萄糖10~15ml,对阻止脑脊液外漏有时有好的效果。近来主张用自身血2~10ml以取代葡萄糖作硬膜外腔注射,称“血填补法”,此法已被广泛采用,效果也颇满意,但考虑到血液在硬膜外腔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权衡利弊仍难定论。
脊麻后颅神经麻痹发生率约0.25%,如将无临床症状的麻痹计算在内,发生率将明显提高。颅神经中以外展神经麻痹最为常见,颜面神经次之,其它颅神经很少波及。颅神经麻痹的原因未明,一般认为与颅内压降低后颅神经在颅骨上受压有关。颅神经麻痹一般可于半年以内自行恢复,但也有少数病例不见恢复,两年以上仍未能恢复的病例,予以手术治疗,可能有希望复原。
脊髓神经麻痹 是脊麻后难以恢复的神经后遗症。以马尾征候群较常见,其表现是膀胱麻痹和会阴感觉异常,少数病例也可有直肠麻痹和下肢运动失调。假如下肢运动未受累,对其膀胱功能失常的症状未引起重视,又不及时处治,以致膀胱内剩余尿量继增,也可因此而演变成难以完全复原的膀胱失功并发症。这些病例如果能及早施行潮式引流,或采取其它防止膀胱过分胀满的措施,则可避免上述严重后果。
下肢麻痹 是脊麻后最严重的脊髓并发症,可由于癔病,椎管内肿瘤(麻醉使症状加重),粘连性蛛网膜炎或横断性脊髓炎所致。癔病性麻痹如得到正确的治疗,即使时间长久,也能最终恢复。椎管内癌瘤所致的截瘫常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和脑脊液高压以及脑脊液内蛋白增多的表现。粘连性蛛网膜炎所致的截瘫,发病多在麻醉后下肢功能已经恢复又重新出现麻痹。由于炎性病变的进行,截瘫可有上行性发展。极少数粘连局限的病例,可经手术剥离粘连获得治愈,多数病例由于粘连广泛无法行手术治疗。横断性脊髓炎的截瘫多在于麻醉后即发。属无菌性化学炎症。
由于灭菌不严或操作时的沾染,可使椎管内、外各组织发生感染。腰椎穿刺后的脑(脊髓)膜炎、硬膜外脓肿及各层软组织的感染均有过报道。穿刺时损伤脊椎可引起骨膜下炎症反应,甚至引起脊椎骨髓炎,这些病变一般不致引起周身症状,但却可能是长时期腰痛的原因之一。虚性脑膜炎是腰穿以后可能发生的脑膜刺激反应,表现为颈部强直和其它类似脑膜炎的体征。病人除上述征象外,一般情况良好,并无任何周身不适,经休息数日后可恢复。脊麻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一般比全麻少,应与一过性尿潴留或麻醉后脊髓并发症所致的尿潴留鉴别,后者必有其它神经症状(例如会阴感觉障碍等)并存。